"碧云深":一重重缭绕的碧云深似海,
# 碧云:代指寺院或僧人。南朝梁江淹《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后常以“碧云”作为与僧人作别之典。
"碧云深处路难寻":在云海深处山中小路飘渺难寻觅。
"数椽茅屋和云赁":把几间茅屋和碧云一起租过来,
# 赁:租赁。,椽:房屋上与梁配合的横木,即椽子。引申为房屋量词,几椽即几间。
"云在松阴":碧云留在松阴上。
"挂云和八尺琴":再挂起名贵的云和八尺琴,
# 云和:山名,以产琴瑟材料闻名当世,为出产名贵琴瑟的地方。《周礼·春官·大司乐》:“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郑玄注:“云和、空桑、龙门,皆山名。”
"卧苔石将云根枕":卧在苍苔石上把云根当做枕头枕,
# 云根:指山石,古人认为云从山中产生。亦指道观僧寺,为云游僧道歇脚之处,故称。唐司空图《上陌梯寺怀旧僧二首》诗:“云根禅客居,皆说旧吾庐。”这里是双关语。
"折梅蕊把云梢沁":又折下梅花拿到云梢上浸润。
# 沁:浸透。,云梢:指山中浮云雾气。
"云心无我":任运自在的云心没有常住的我,
# 无我:佛家语,指真我。
"云我无心":云儿和我没有半点尘念俗心。
# 无心:佛家有“无心自安”之说,指解除妄念乃见之真心。
元代散曲作家。
卫立中,名德辰,字立中。元朝人,生卒年不详。约一二九零~一三五零年前后在世。孙楷弟《元曲家考略》认为卫立中就是卫德辰。先世渤海(郡名,治所今河北沧州市)人,七世祖始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四世祖又徙至华亭(旧县名,治所今上海松江县),是为华亭人。素以才干称,善书。隐居未仕,曾与阿里西瑛、贯云石交游,年辈亦相若。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列其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曲,也是一首隐逸题材的作品。描绘了碧云深处难以寻觅的幽僻之境,隐士租赁几间茅屋与云共处,在松阴下挂琴弹奏,卧于苔石以云根为枕,折梅蕊让云梢沾染花香。营造出一种远离尘世喧嚣,悠然闲适的隐居氛围,表达了隐士超脱世俗、物我两忘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化用:“碧云深处路难寻”化用了贾岛“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的意境,描绘出居所的幽深隐秘;“云心无我,云我无心”化用了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归去来兮辞》),表达出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卧苔石将云根枕”与李白“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有异曲同工之妙,展现出作者的风流放达。这些化用不仅使作品含蓄典雅,还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巧妙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与志趣。
3. 分段赏析
“碧云深,碧云深处路难寻”,巧妙勾勒出一幅幽邃神秘的山林图景。常言道“山高云起”,此处的“碧云”并非寻常白云,而是浸染了林间苍翠之色,绿意盈盈。这两句不仅点明作者的居所隐匿于重山、浓云与密林深处,更让人联想到贾岛笔下“云深不知处”的隐逸之境,为全曲奠定了空灵幽远的基调。“数椽茅屋和云赁,云在松阴”两句,诗人以奇巧的想象,赋予自然以灵动意趣。他将自己的茅屋描绘成向大自然“租借”云雾的所在,又将云雾巧妙安置于松荫之下,尽显诗人“以风月为奴仆”的洒脱不羁与浪漫情怀。“挂云和八尺琴瑟”一句,诗人对琴具的讲究跃然纸上。他特意悬挂产自“云和”的名贵琴瑟,而琴在古代文人眼中,乃是修身养性的雅器,对琴的高要求,实则暗含着诗人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这一细节,使居于深山的诗人与普通樵夫形成鲜明区隔,彰显出独特的文人气质。“卧苔石将云根枕”,化用梅尧臣“掘地取云根,剖坚如剖玉”的诗意,描绘出诗人卧于苍苔遍布的巨石之上,头枕山石的闲适姿态。此景不禁让人联想到李白笔下“白首卧松云”的孟浩然,同样风流放达,而卫立中笔下的这份悠然自得,丝毫不输古人。“折梅蕊把云梢沁”,以“梅蕊”点明初春时节,寒意未消。诗人漫步山间,折取梅花,任其浸润在云雾缭绕的水汽之中。此刻,梅花沉浸于雾霭,而诗人亦置身于山水云雾之间,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滋养,字里行间传递出生命的清新与澄澈。“云心无我,云我无心”,巧妙化用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的诗意,展现出庄子所倡导的“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云雾与诗人彼此交融,不分你我,达到了外在物境与内在情感完美统一的奇妙境界,令人称绝。
4. 作品点评
全曲中,“云”“松”“琴”“苔石”“梅蕊”等意象贯穿始终,不染丝毫世俗烟火气,深刻体现了诗人对纯净精神世界和高尚人格的执着追求。作品通篇聚焦居住环境的描写,却不着痕迹地将诗人潇洒出尘、超然物外的品格展露无遗。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对阿里西瑛《懒云窝》的唱和之作,此曲虽句句嵌“云”,却毫无堆砌之感,自然流畅,清新脱俗,堪称佳作。
# 此曲亦为一种巧体,每句都有一个“云”字,而云又具有某种隐喻意味。出世之想,隐于山阿之念,都是明显的。云的深意更在于作者在寻觅一种境界,即“无我”与“真心”。云悠悠,云自在,云平常习见却又有儿分神秘,看来作者对释家思想是浸淫很深的。曲子则写得深入而浅出,可谓出手不凡。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
下一篇:元·孙华孙《枫桥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