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uì
tài
píng
·
·
táng
táng
yuán

朝代:元作者:元无名氏浏览量:3
táng
táng
yuán
jiān
nìng
zhuān
quán
kāi
biàn
chāo
huò
gēn
yuán
hóng
jīn
wàn
qiān
guān
làn
xíng
zhòng
mín
yuàn
rén
chī
rén
chāo
mǎi
chāo
céng
jiàn
zéi
zuò
guān
guān
zuò
zéi
hùn
xián
āi
zāi
lián

译文

堂堂大元朝,贪官污吏当权。开凿运河、变更钞法,这才是灾祸的根源,引起了红巾军千万人起义。官府的法律泛滥成灾,刑法太重,百姓怨声载道。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钱换钱,什么时候见过这种情形。奸人做了官,官员像盗贼,贤愚善恶全然混淆。悲哀啊真是可怜。

逐句剖析

"堂堂大元":堂堂大元朝,

# 堂堂大元:此曲见元末明初人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二。原注云:“《醉太平》小令一阙,不知谁所造。自京帅至江南,人人能道之。”堂堂,气象宏大庄严。

"奸佞专权":贪官污吏当权。

# 奸佞:谄媚巧伪、拨弄是非而又阴险狡猾的坏人。指元末丞相脱脱、参议贾鲁等人。佞,善以巧言献媚取宠者。

"开河变钞祸根源":开凿运河、变更钞法,这才是灾祸的根源,

# 变钞:指变更钞法。元顺帝朝丞相脱脱为弥补国库空虚而采取的更定钞法的措施,强行规定以不等价的兑换标准推行新钞。由于滥发新钞,致使物价飞涨,民怨沸腾。,开河:指开掘黄河故道。因为元朝末年黄河水患连年不断,威胁了京师运漕的生命线,故由丞相脱脱责成工部尚书贾鲁开浚黄河故道,引黄入海。

"惹红巾万千":引起了红巾军千万人起义。

# 惹红巾万千:引起成千上万起义的红巾军。红巾,指元末由韩山童、刘福通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他们用红巾裹头为标志,故名“红巾军”。

"官法滥":官府的法律泛滥成灾,

# 官法滥:指官吏贪污成风和拿钱买官。《草木子》记载:“元朝末年,官贪吏污……自秦王伯颜专政,台宪官皆偕价同而得,于是有司录风。上下贿赂,公行如市。”

"刑法重":刑法太重,

"黎民怨":百姓怨声载道。

"人吃人":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 人吃人:当时黄河泛区饥民相食的情况时有发生。《草木子》载:“元京饥穷,人相食。”

"钞买钞":钱换钱,

# 钞买钞:指钱钞贬值,用旧钞倒买新钞。

"何曾见":什么时候见过这种情形。

"贼做官":奸人做了官,

"官做贼":官员像盗贼,

"混愚贤":贤愚善恶全然混淆。

"哀哉可怜":悲哀啊真是可怜。

# 哀哉:真是悲哀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醉太平・堂堂大元》是一首创作于元朝末年的散曲,作者不详。此曲上半部分直陈元代奸佞专权,揭露“开河变钞”是引发社会动荡、红巾军起义的祸根;下半部分通过“官法滥”“刑法重”等多组现象,层层递进地控诉社会黑暗,描绘出官场黑白颠倒、百姓生活悲惨的混乱局面。全曲如战斗檄文,格调质朴,语言辛辣,音调铿锵,巧用重叠对偶,在工整中见变化,是元曲小令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朝末年,奸佞专权,朝政腐败至极。元顺帝君臣奢靡享乐,肆意挥霍无度,致使国库空虚,财政陷入绝境。据《元史・世祖本纪》《食货志》等记载,元朝自建国起便使用楮币(即纸币),先后发行“中统元宝交钞”“中统元宝钞”与“至元宝钞”。为填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加重赋税外,又于至正十年(1350)另发“至正交钞”新纸币,以取代早已流通的“中统宝钞”和“至元宝钞”,规定新钞一贯相当于铜钱一千文,准折至元宝钞二贯、中统宝钞十贯。新钞大量印制,货币急剧贬值,在大都,钞十锭(等于铜钱5万文)竟不够买一斗米。“变钞”之举,引发恶性通货膨胀,让百姓生活愈发艰难。 与此同时,元朝政府漠视生产,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在至正四年(1344)接连决口,泛滥成灾,致使百姓大量死亡,还严重影响了元政府的财政收入。元政府于至正十一年(1351)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续资治通鉴》记载:“至正十年(1350)十二月,右丞相托克托(即脱脱)毅然有志于建功立业。当时黄河决口五年未能堵塞……托克托请求亲自承担治河之事,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贾鲁以工部尚书之职担任总治河防使,征发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夫十五万,庐州等卫所十八翼军队二万,从黄陵冈向南抵达白茅,疏通到黄固、哈齐等河口。又从黄陵到杨村,使其汇合于故道,共计二百八十余里。”黄河两岸的农民本就饱受灾荒之苦,到了工地上又惨遭监工鞭打,口粮还被克扣,人人愤恨不已。于是,“开河”与“变钞”成为农民大起义的导火线,最终引发了红巾军起义。这首流传于元朝末年的小令,反映的正是当时的社会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醉太平・堂堂大元》是一首元曲。此曲深刻地体现了元朝政治黑暗、吏治腐败的混乱情况,以及农民起义爆发的社会根源,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2. 写作手法

对偶:“官法滥,刑法重”,“人吃人,钞买钞”,“贼做官,官做贼”对仗间将社会的黑暗面尽数展现,深刻批判了官场的腐败堕落,凸显百姓生存环境的残酷,从律法、民生、官场等多个角度,全面且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社会的腐朽黑暗。化用:“红巾万千”直接化用元末红巾军起义的史实,将具体历史事件凝练成文学意象,点明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使抽象批判具现实指向性。

3. 分段赏析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起首两句,以看似庄重的“堂堂”修饰“大元”,实则暗含辛辣讽刺,轻蔑之意溢于言表。这种以褒写贬的手法,相较于直白的批判,更显愤懑之情,深刻揭露了元朝表面堂皇、内里腐朽的本质。​“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两句,精准概括元末朝政乱局。据元明间叶子奇《草木子》记载,当时民间流传“丞相造假钞,舍人做强盗。贾鲁要开河,搅的天下闹”的歌谣,印证“开河”“变钞”确为引发民怨的导火索。“开河”工程中,官府征调大量民夫,官吏却克扣粮饷,致使民夫怨声载道。《草木子》云:“朝廷所降食钱,官吏多不尽支放,河夫多怨。”加之白莲教借“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谶语发动起义,红巾军揭竿而起。而“变钞”后,新钞质量低劣,民间不得不以旧钞折价兑换,百姓经济负担加重。“惹”字点明官逼民反的因果,“万千”则凸显红巾军规模庞大,揭示元朝统治已危如累卵。​“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三句,深入剖析社会乱象。元代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刑法严酷且执行混乱。官吏贪污腐败,与盗贼沆瀣一气,社会公理荡然无存。《尧山堂外纪》记载,至正年间官员贪腐成风,民间流传“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与贼不争多”的诗句,正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三句,高度概括百姓苦难。天灾频仍,人祸不断,百姓挣扎在生死边缘。《乾隆平原县志》记载至正四年山东“八月复霖雨,民饥相食”的惨状。同时,朝廷变更钞法,导致钱钞贬值,百姓兑换新钞需支付高额费用,经济上遭受沉重打击。这三句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荒诞与黑暗。​末句“哀哉可怜”四字,饱含沉痛与无奈,将前文所述的种种黑暗现实尽数收束。这四个字凝聚着对元朝腐朽统治的痛恨、对百姓苦难的悲悯,以及对社会乱象的无奈,唯有亲历者方能道出这般深切的感慨。

4. 作品点评

这支小令直抒时政,情感似江河奔涌倾泻,毫无雕琢,义正辞严,酣畅淋漓。其格调质朴本色,语言犀利直白,重叠对偶句式在变化间尽显精巧。特别是四、五、六句,将七字常规句式化为三组三字短句,节奏铿锵,似胸中块垒一吐为快。全曲近似民谣,押平声“先寒”韵,韵律流畅响亮。元散曲中,如此尖锐批判时政的作品鲜见,故而此曲尤为珍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醉太平》小令一阕,不知谁所造。自京师以至江南,人人能道之。古人多取里巷之歌谣者,以其有关于世教也。今此数语,切中时病,故录之,以俟采民风者焉。

元末明初史学家陶宗仪《元曲三百首》

# (此曲)是形象的历史,可视为史家活的材料。同时,它又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活的文学,元散曲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小令辛辣活泼,直接干预现实生活。语言生动亢爽,音律和谐自然,堪称民谣中之杰构也。”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

# 作者以愤怒的笔触对元代上层统治者进行强烈的批判,因此,这首曲子就是一首讨伐封建统治阶级的檄文,对于我们了解当时元代社会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琳《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萨都剌《芙蓉曲》

下一篇:元·薛昂夫《西湖杂咏·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