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大元":堂堂大元朝,
# 堂堂大元:此曲见元末明初人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二。原注云:“《醉太平》小令一阙,不知谁所造。自京帅至江南,人人能道之。”堂堂,气象宏大庄严。
"奸佞专权":贪官污吏当权。
# 奸佞:谄媚巧伪、拨弄是非而又阴险狡猾的坏人。指元末丞相脱脱、参议贾鲁等人。佞,善以巧言献媚取宠者。
"开河变钞祸根源":开凿运河、变更钞法,这才是灾祸的根源,
# 变钞:指变更钞法。元顺帝朝丞相脱脱为弥补国库空虚而采取的更定钞法的措施,强行规定以不等价的兑换标准推行新钞。由于滥发新钞,致使物价飞涨,民怨沸腾。,开河:指开掘黄河故道。因为元朝末年黄河水患连年不断,威胁了京师运漕的生命线,故由丞相脱脱责成工部尚书贾鲁开浚黄河故道,引黄入海。
"惹红巾万千":引起了红巾军千万人起义。
# 惹红巾万千:引起成千上万起义的红巾军。红巾,指元末由韩山童、刘福通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他们用红巾裹头为标志,故名“红巾军”。
"官法滥":官府的法律泛滥成灾,
# 官法滥:指官吏贪污成风和拿钱买官。《草木子》记载:“元朝末年,官贪吏污……自秦王伯颜专政,台宪官皆偕价同而得,于是有司录风。上下贿赂,公行如市。”
"刑法重":刑法太重,
"黎民怨":百姓怨声载道。
"人吃人":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 人吃人:当时黄河泛区饥民相食的情况时有发生。《草木子》载:“元京饥穷,人相食。”
"钞买钞":钱换钱,
# 钞买钞:指钱钞贬值,用旧钞倒买新钞。
"何曾见":什么时候见过这种情形。
"贼做官":奸人做了官,
"官做贼":官员像盗贼,
"混愚贤":贤愚善恶全然混淆。
"哀哉可怜":悲哀啊真是可怜。
# 哀哉:真是悲哀啊。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醉太平・堂堂大元》是一首元曲。此曲深刻地体现了元朝政治黑暗、吏治腐败的混乱情况,以及农民起义爆发的社会根源,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2. 写作手法
对偶:“官法滥,刑法重”,“人吃人,钞买钞”,“贼做官,官做贼”对仗间将社会的黑暗面尽数展现,深刻批判了官场的腐败堕落,凸显百姓生存环境的残酷,从律法、民生、官场等多个角度,全面且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社会的腐朽黑暗。化用:“红巾万千”直接化用元末红巾军起义的史实,将具体历史事件凝练成文学意象,点明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使抽象批判具现实指向性。
3. 分段赏析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起首两句,以看似庄重的“堂堂”修饰“大元”,实则暗含辛辣讽刺,轻蔑之意溢于言表。这种以褒写贬的手法,相较于直白的批判,更显愤懑之情,深刻揭露了元朝表面堂皇、内里腐朽的本质。“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两句,精准概括元末朝政乱局。据元明间叶子奇《草木子》记载,当时民间流传“丞相造假钞,舍人做强盗。贾鲁要开河,搅的天下闹”的歌谣,印证“开河”“变钞”确为引发民怨的导火索。“开河”工程中,官府征调大量民夫,官吏却克扣粮饷,致使民夫怨声载道。《草木子》云:“朝廷所降食钱,官吏多不尽支放,河夫多怨。”加之白莲教借“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谶语发动起义,红巾军揭竿而起。而“变钞”后,新钞质量低劣,民间不得不以旧钞折价兑换,百姓经济负担加重。“惹”字点明官逼民反的因果,“万千”则凸显红巾军规模庞大,揭示元朝统治已危如累卵。“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三句,深入剖析社会乱象。元代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刑法严酷且执行混乱。官吏贪污腐败,与盗贼沆瀣一气,社会公理荡然无存。《尧山堂外纪》记载,至正年间官员贪腐成风,民间流传“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与贼不争多”的诗句,正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三句,高度概括百姓苦难。天灾频仍,人祸不断,百姓挣扎在生死边缘。《乾隆平原县志》记载至正四年山东“八月复霖雨,民饥相食”的惨状。同时,朝廷变更钞法,导致钱钞贬值,百姓兑换新钞需支付高额费用,经济上遭受沉重打击。这三句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荒诞与黑暗。末句“哀哉可怜”四字,饱含沉痛与无奈,将前文所述的种种黑暗现实尽数收束。这四个字凝聚着对元朝腐朽统治的痛恨、对百姓苦难的悲悯,以及对社会乱象的无奈,唯有亲历者方能道出这般深切的感慨。
4. 作品点评
这支小令直抒时政,情感似江河奔涌倾泻,毫无雕琢,义正辞严,酣畅淋漓。其格调质朴本色,语言犀利直白,重叠对偶句式在变化间尽显精巧。特别是四、五、六句,将七字常规句式化为三组三字短句,节奏铿锵,似胸中块垒一吐为快。全曲近似民谣,押平声“先寒”韵,韵律流畅响亮。元散曲中,如此尖锐批判时政的作品鲜见,故而此曲尤为珍贵。
# 《醉太平》小令一阕,不知谁所造。自京师以至江南,人人能道之。古人多取里巷之歌谣者,以其有关于世教也。今此数语,切中时病,故录之,以俟采民风者焉。
元末明初史学家陶宗仪《元曲三百首》
# (此曲)是形象的历史,可视为史家活的材料。同时,它又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活的文学,元散曲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小令辛辣活泼,直接干预现实生活。语言生动亢爽,音律和谐自然,堪称民谣中之杰构也。”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
# 作者以愤怒的笔触对元代上层统治者进行强烈的批判,因此,这首曲子就是一首讨伐封建统治阶级的檄文,对于我们了解当时元代社会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琳《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
上一篇:元·萨都剌《芙蓉曲》
下一篇:元·薛昂夫《西湖杂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