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短长亭":在南北各地的短长亭间往来奔波。
# 短长亭:短亭和长亭的并称。
"行路无情客有情":旅途奔波没有情感,而我这漂泊的游子却心怀情感。
"年去年来鞍马上":年复一年在鞍马上奔波,
"何成":却一事无成。
"短鬓垂垂雪几茎":短短的鬓发渐渐斑白,如几茎白雪垂落。
"孤舍一檠灯":在孤独的小屋中有一盏灯。
# 檠:灯架,台,这里用作量词。
"夜夜看书夜夜明":每一夜都在看书,每一夜灯都亮着。
"窗外几竿君子竹":窗外有几竿象征君子品格的竹子,
# 君子竹:古人称松、竹、梅、兰为君子四友,故而作者在这里直接称竹为“君子竹”。
"凄清":形容环境或氛围清冷、孤寂。
"时作西风散雨声":时不时地传来西风中如散雨般的竹子声响。
元代政治家、文学家
刘秉忠(1216~1274),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初名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先入全真道,后出家为僧,法名子聪,谥文贞,邢州(今河北邢台)人。后被举荐入忽必烈(世祖)王府。刘秉忠建议定百官爵禄、减赋税差役、劝农桑、兴学校等。世祖至元元年,奉命还俗,复姓刘氏,赐名秉忠。刘秉忠与张文谦、张易、王恂、郭守敬并称为“紫金山五杰”。其兼擅诗文词曲,潇散闲澹,与其为人相类。主要作品有《西州客中》《过玲珑山》。著有《藏春集》六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发行旅愁思与人生感慨的词。上阕写作者常年在南北各地的短长亭间奔波,尽管旅途艰辛、行路无情,但自己却心怀情感,然而年复一年在鞍马上奔波,却一事无成,只落得鬓发斑白,尽显岁月流逝与壮志未酬的无奈。下阕描绘了作者在孤舍中,唯有一盏灯相伴,夜夜读书的场景,窗外的几竿竹子在西风中发出如散雨般的声响,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落寞。
2. 写作手法
用典:词起首“南北短长亭”化用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并引用庾信《哀江南赋》中“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刘秉忠巧妙化用经典词句,既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底蕴,又通过“长亭短亭”这一经典羁旅意象,引发读者对漂泊生涯的联想。对比:在“行路无情客有情”一句中,以“行路无情”衬“客有情”,用路途的冷漠反衬词人情感的浓烈;“年光有限吾生”与“何事学长生?”“算来何事总成空”形成对比,将年复一年的漂泊与“何成”相对照,突出生命流逝而事业无成的悲哀,强化情感表达。托物言志:“小窗风雨,习习梦魂清。惟有梅花知此恨,相逢月底短长亭”以及“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君子竹,忧对少微星”中,借“君子竹”这一意象托物言志。通过描写竹子身处孤寒却清雅有节的品质,表达词人对古君子之风的仰慕与追求,展现自身不惧孤寒、坚守雅志的精神品格。虚实结合:上片“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光有限吾生”写行旅生涯为实,“何成”引发的感慨为虚;下片“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描写孤舍读书、竹影风声是实,通过竹子寄托的精神追求为虚。虚实相生,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情感表达。
3. 分段赏析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化用李白与庾信词句,以“南北”修饰“短长亭”,拓宽空间维度,强化漂泊之感。“行路无情”将路途赋予冷漠属性,实则以无情衬有情,借客观路程的漫长单调,反衬词人主观情感的浓烈深沉,凸显其羁旅途中的复杂心绪。“年光有限吾生,却道何成”从时间维度切入,“年去年来”写尽岁月流逝,结合作者另一首词中“岁岁年年寒食里,无家”的漂泊注脚,将时光虚耗与功业无成对照。“何成”的诘问饱含憾恨,“雪茎”的意象直观展现愁绪累积,层层递进地将游子漂泊的愁苦、憾恨与困惑推向顶点。“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化用黄庭坚诗意,描绘寒夜读书场景。“灯”不仅照亮孤舍,更照亮词人孤寂心灵,“夜夜”重复强调灯下苦读的坚持,读书成为慰藉漂泊孤独的精神寄托,也暗示主人公清高雅逸的襟怀。“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以竹自喻,“君子竹”点明作者对古君子之风的追求。“凄清”既写竹身处孤寒之境的风骨,也喻指作者坚守雅志的品格。“时作西风散雨声”从听觉勾勒竹在风中簌簌作响的姿态,展现竹子潇洒无畏的风神,象征词人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精神,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4. 作品点评
《南乡子》是刘秉忠基于数十年漂泊生涯创作的羁旅词,真实情感极具感染力。上阕借“南北短长亭”“年去年来”等时空意象,以”行路无情”反衬“客有情”,层层递进地展现漂泊愁苦与老大无成的憾恨;下阕以“一檠灯”“君子竹”等意象,由寒夜读书的孤清升华至对君子之风的追求,通过听觉描写竹声,展现不惧孤寒的精神。全词哀而不伤,既渲染羁旅之苦,又以积极人生观收束,兼具雄廓与清雅,在羁旅题材词作中别具一格。
下一篇:元·元好问《登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