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恋功名":不贪恋功名,
"不求富贵":不追求富贵,
"不惹闲非":不招惹闲是闲非。
"盖一间茅屋":盖一间茅屋,
"依山傍水":靠着山、挨着水,
"甘贫守道":甘心过清贫日子,坚守本心,
"静掩柴扉":安静地关上柴门。
"读会丹经":读透道家的经书,
"烧残宝篆":燃尽盘绕的香烛,
"终日逍遥任自为":整天逍遥自在,随自己心意做事。
"真堪悦":实在让人舒心,
"遇饥来吃饭":饿了就吃饭,
"冷即穿衣":冷了就添衣。
"个中消息谁知":这里面的滋味,谁能懂得。
"自里面惺惺外若痴":不过是内心清醒通透,外表却像有些痴傻罢了。
"且藏锋挫锐":暂且收敛锋芒、磨去锐气,
"先人后己":凡事先考虑别人、再想到自己,
"和光混俗":与世俗相融不露棱角,
"岂辨高低":不去分辨什么高低。
"处世随缘":处世顺着缘分,
"乐天知命":安于天命,
"白雪壶中配坎离":在壶中调和阴阳,如白雪般纯粹。
"时来到":等时机到了,
"与十洲仙子":就和十洲的仙子一起,
"同驾云归":驾着云归去。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道家哲理词。此词描写了元代全真道士甘贫守道、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与逍遥心境,表达了超脱尘世名利、顺应自然天命、追求精神自由与得道成仙的理想。
2. 分段赏析
上片:“不恋功名,不求富贵,不惹闲非”三句,采用排比手法,层层递进,突出表达远离世俗名利和纷扰的决心。诗中人物形象鲜明,是一位隐逸者的自白,展现其淡泊欲望、追求内心纯净的思想情感。“盖一间茅屋,依山傍水,甘贫守道,静掩柴扉”描绘了简朴的隐居环境:茅屋依傍山水,象征回归自然;“甘贫守道”体现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静掩柴扉”的语言简洁有力,勾勒出一幅宁静避世的画面,强化了人物不慕外在、坚守内心的主题。“读会丹经,烧残宝篆,终日逍遥任自为”部分,写隐逸生活的主要内容:“丹经”象征道家经典,“宝篆”指焚香冥想,这些行为表达出人物逍遥自在的生活状态。语言上,句法自由流畅,传达出不受约束的性情。“真堪悦,遇饥来吃饭,冷即穿衣”直接表达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饥饿吃饭、寒冷穿衣,这种朴素日常体现出随遇而安的满足感。情感真挚,不需多余修饰,深化了淡泊富贵的思想。下片:“个中消息谁知”作为过渡,转向内省。无人知晓的“消息”暗示内心深藏的道理。紧接着“自里面惺惺外若痴”,对比外在看似愚痴与内在清醒睿智的人物形象,形成矛盾统一,突出隐者不露锋芒的处世智慧。“且藏锋挫锐,先人后己,和光混俗,岂辨高低”运用排比强调处世原则是谦让不争、自甘平凡、融入世俗而不计较尊卑。表达技巧上,语言平实,寓深意于简单词汇中,表达出隐者与世无争的平和情感。“处世随缘,乐天知命,白雪壶中配坎离”深化哲理“随缘”和“乐天知命”宣扬顺应自然、接受命运的心态;“白雪壶中配坎离”中,“白雪”象征纯洁,“壶”指内心世界,“坎离”暗喻阴阳和谐,体现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主题。“时来到,与十洲仙子,同驾云归”想象仙游结局,十洲仙境指理想超脱之地,画面高远飘逸,反映人物对精神归宿的渴望。情感升华,以逍遥云游收束全诗,呼应开篇的隐逸追求。
上一篇:元·卢挚《折桂令·长沙怀古》
下一篇:元·刘敏中《满江红 又次前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