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得茧不盈筐":辛勤劳苦获得的蚕茧不满筐,
# 盈:满。
"灯下缫丝恨更长":深夜里煮蚕抽丝恨比丝线更长。
# 缫丝:把蚕茧浸在热水中抽出丝来。
"著处不知来处苦":贵人们穿绫罗哪知道养蚕苦,
# 著:穿衣。
"但贪衣上绣鸳鸯":他们只是贪恋衣上的绣鸳鸯。
五代后蜀诗人
蒋贻恭(?~?),五代后蜀诗人。江淮人。唐末入蜀,因刚直敢言遭多次流放。后蜀高祖孟知祥搜访遗材,起为大井县令。蒋贻恭能诗,诗风诙谐俚俗,多寓对搢绅及轻薄之徒的讥讽,如《咏安仁宰捣蒜》《咏虾蟆》《咏王给事》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讽喻诗。诗中将辛勤劳作的蚕农与只贪衣上绣鸳鸯之人对比,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以及对那些不知体恤劳动者辛苦之人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蚕农“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的辛苦劳作,与“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那些穿着丝绸衣物却不知其来之不易之人进行对比,突出了蚕农的艰辛与他人的不知疾苦,强化了诗人对不珍惜劳动成果之人的批判以及对蚕农的同情,使诗歌主题更加鲜明。比喻:“灯下缫丝恨更长”一句以茧丝绵长之态喻蚕农心中恨意,借二者形态与发展过程的相似,生动形象且贴切地强化对蚕农境遇的描绘。
3. 分段赏析
“辛勤得茧不盈筐”:开篇直接点明蚕农的辛勤,“辛勤”二字高度概括了蚕农养蚕过程中的付出,然而即便如此努力,收获的茧却“不盈筐”,突出了蚕农收获的微薄,为全诗奠定了同情蚕农的情感基调,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蚕农劳作的不易。“灯下缫丝恨更长”:场景转至夜晚灯下,蚕农仍在忙碌缫丝。此处以茧丝喻蚕农心中的怨恨,巧妙而形象。“恨更长”三个字生动地表现出蚕农心中因辛苦劳作却收获甚少而产生的愁恨,这种愁恨随着缫丝的时间不断拉长,强化了读者对蚕农艰难处境的体会。“著处不知来处苦”:此句笔锋陡然一转,视角从蚕农转向身着丝绸之人。这些人穿着华丽衣物,却完全无视蚕农劳作背后的千辛万苦,他们对蚕农所经历的艰辛毫无感知,这种无知与蚕农的辛苦形成鲜明对比,凸显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但贪衣上绣鸳鸯”:进一步刻画那些人的形象。他们只一味贪图衣服上绣的鸳鸯图案精美,将全部注意力放在衣物华丽外表上,对蚕农付出的巨大代价置若罔闻。此句与前两句蚕农的辛勤劳作形成强烈反差,深刻揭示封建社会贫富对立的残酷现实,使诗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更为尖锐。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前两句对蚕农辛苦的描述与后两句对不知疾苦者的刻画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让诗歌所表达的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蚕农的同情更为鲜明,有力地揭示了诗歌主题。
上一篇:唐·陆龟蒙《华阳巾》
下一篇:唐·元稹《兔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