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楫中流望":船行到江心的时候我抬头远望,
# 中流:渡水过半。指江心。,桂楫:用桂木做成的船桨。指船只。一作挂席。
"空波两岸明":只见两岸的景色清晰地映照在辽阔的水面上。
# 空波:空明浩瀚的水波。一作京江。
"林开扬子驿":扬子驿盖在树林的开阔处,
# 扬子驿:扬子津旁边的驿站,为沟通长江南北的要津。,开:显现。
"山出润州城":而对面的润州城则矗立在群山中。
# 润州城:在长江南岸,与扬子津渡口隔江相望。属江苏省镇江县。
"海尽边阴静":海的尽头岸边上阴暗幽静,
# 边阴静:边地的云气。,海尽:长江尽处则达于海,指江水入海之处。
"江寒朔吹生":江面上来自北方的秋风吹起了阵阵的寒意。
# 朔吹:北风。,江寒:江上寒意袭人。
"更闻枫叶下":枫叶掉落的淅沥声中,
# 闻:听到,听见。,更:又。
"淅沥度秋声":岸边送来了秋天的讯息。
# 度:度过,此处指传送。,淅沥:拟声词,这里指落叶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介绍了诗人横渡长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乘舟行于江中看到的两岸风光、江海景色,以及听到的枫叶飘落之声,体现了秋天的寒意与氛围,营造了秋意浓浓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秋愁(乡愁)及仕途不顺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仗:“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等句,对仗精工,使诗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动静结合:“桂楫中流望,空波两岸明”中,船行是动,两岸风光是静;“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中,船进树退、山现城出是动,驿和城是静,动静结合使画面鲜活。多感官描写:“空波两岸明”是视觉,“江寒”是触觉,“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是听觉,多种感官结合,极富立体感。
3. 分段赏析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岸明”:“桂楫中流望”,交代作者乘船到江中间举目眺望,这是后面景色描写的出发点;“空波两岸明”,写出中流所望、江中所见情景,奔流的空波划出界线,使两岸景物清楚分开。“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林开扬子驿”,船动向前,树林后退,扬子驿从树林中展现形貌,体现唐代扬子驿附近树木多;“山出润州城”,船进山退,逐渐看见润州城,以动态写两岸风光,显得活泼。“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海尽边阴静”,交代扬子江地理位置是海尽头,称边地,“边阴静”指当时社会环境平静;“江寒朔吹生”,写北风吹拂使江水寒气逼人,点明季节为秋。“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更闻枫叶下”,作者听到岸边枫叶落下的声音,“淅沥度秋声”,说明是秋风所致,给两岸树林和山峦笼罩秋色。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乘舟行进时景物递变构思,借景抒情,表现出深沉的悲秋之情。以“望”字贯通全篇,“行”字暗含其中,写景中杂入触觉和听觉感受,写出一片秋意,对仗精工,远近相生,动静结合,声色参杂,极富立体感,虽未明写乡愁,却自然流露,体现诗人功力。
# 写景如在目前。“林开”二语,克作金山寺门榜一对。
明顾璘《王孟诗评》
# 简净风雅,自是盛唐体格。
明王世贞《唐诗合选详解》(卷六引)
# 首句一“望”字,统下三句;结“更闻”二字,引上“边音”、“朔吹”,是此诗针线。作者非有意必然,而气脉相比自有如此者。唯然,故八句无一语人情,乃莫非情者,更不可作景语会。诗之为道,必当立主御宾,顺写现景。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
# 京口形胜,宛如目觌。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卷十一
# 两句远景,两句水景。中四暗含东西南北,读者不觉。结用“更闻”二字,觉前六句皆有客愁在内,深厚之极。
清屈复《唐诗成法》卷一
下一篇:唐·杜甫《晓望白帝城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