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闻胡笳声最悲":你没听过那最悲戚的胡笳声吗?
# 胡笳:古代管乐器,开始卷芦叶吹之以作乐,后来以木为管,饰以桦皮,为三孔,两端加角,从汉代起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
"紫髯绿眼胡人吹":紫胡须绿眼睛的胡人吹奏起来。
# 绿:一作碧。,紫髯:绛紫色胡须。
"吹之一曲犹未了":一曲胡笳未吹完,
"愁杀楼兰征戍儿":楼兰戍边的将士已愁肠寸断。
#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东北。
"凉秋八月萧关道":八月凉秋的萧关道上,
# 萧关:汉代关中四关之一,是关中到塞北的交通要塞,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北风吹断天山草":北风呼啸吹折了天山的枯草。
# 天山:唐代称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达克阿奴斯城)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
"昆仑山南月欲斜":昆仑山南月亮西斜时,
# 昆仑山:指今甘肃酒泉南的祁连山主峰。
"胡人向月吹胡笳":胡人对着月亮吹响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胡笳哀怨啊,为你送行,
"秦山遥望陇山云":我站在秦山遥望远方的陇山云雾。
# 陇山:又名陇底、陇阪,在今陕西陇县西。,秦山:即终南山,又名秦岭。
"边城夜夜多愁梦":夜里多有思乡而哀愁的梦,
"向月胡笳谁喜闻":向月吹奏的胡笳声,谁会喜欢听呢?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是唐代岑参创作的七言古诗,属边塞送别题材。此诗以胡笳声为线索,通过三个层次展现悲壮情感。表达对友人远赴边疆的勉励,又流露对家国命运的深沉关切。
2. 分段赏析
其一,起笔四句以异域风物烘托胡笳之悲。诗人以“红胡子、绿眼睛”的胡人形象点染边塞异色,更借“楼兰征戍儿”的“愁杀”凸显笳声凄厉。“君不闻”三字于苍凉中暗藏激越,似劝诫更似慨叹,为全诗奠定悲而壮的基调。其二,中段四句将笳声与边地苦寒之境交融。诗人选取“晓月将坠”的特定时刻,以刺骨寒气、怒号北风为背景,使笳声的悲怆与自然界的凛冽相互激荡。天地间充塞的寒栗之感,既强化了声音的穿透力,亦折射出戍边者精神的孤绝。其三,收束四句巧妙绾合送别之情与笳声余韵。“秦山遥望陇山云”以云雾阻隔的意象,暗喻别后相思的渺茫;“边城夜夜多愁梦”则转换视角,悬想对方对自己的牵挂。二者皆与笳声的哀婉共鸣,却因“秦山”“陇山”等雄浑地理意象的运用,避免了纤弱之态。末句以问作结,表面探询“不喜闻”之因,实则蕴含面对悲声的坦然与坚韧,使全诗在苍凉中始终昂扬着盛唐边塞诗特有的气魄。
3. 作品点评
此诗为七言古诗,却以“君不闻”三字领起八字句开篇,陡然形成先声夺人的气势。全诗三次问句呼应首尾(“君不闻胡笳声最悲?”“胡笳怨兮将送君”“向月胡笳谁喜闻?”),如楚辞句式般激荡情感波澜。结构上采用顶针手法贯通语势,如“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使音韵回环、情意递进。用韵错综交织:前四句押支微韵,舒缓铺陈;中段两句一转韵(“道”“草”“斜”“笳”),平仄交替间强化紧迫感;末四句复归平缓,以“云”“闻”收束,暗合情感起伏。全诗通过胡笳声、边塞景与送别情的层层交织,在楚辞体式与七言古风的融合中,既见“悲壮淋漓”的激情,又藏“不喜闻而不得不闻”的复杂心绪。
# 蒋仲舒曰:第五句以下,又详说一番。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玉遮曰:篇中四“胡笳”字,不觉复。
明李攀龙《唐诗选》
# 周珽曰:“多愁梦”三字深。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悲壮凄绝,钱萚石所谓一声声唱出来。以这样诗送人,恐使征人断肠不已也。
《唐贤三昧集笺注》
# 只言笳声之悲,见河陇之不堪使,而惜别在言外矣。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上一篇:唐·钱众仲《玉壶冰》
下一篇:唐·丁仙芝《渡扬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