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凝积":怨恨之情凝结堆积,
"佳人薄命尤堪惜":这位佳人命运不好尤其值得怜惜。
"尤堪惜":尤其值得怜惜。
"事如春梦":往事就像春天的梦一样,
"了无遗迹":完全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人生适意无南北":人生只要舒适如意就没有南北之分,
"相逢何必曾相识":相逢又何必要曾经相识呢。
"曾相识":曾经相识。
"恍疑犹览":恍惚间好像还在浏览,
"内家园籍":宫中旧日图籍。
元代作家
耶律铸(1221~1285),元代作家。字成仲,号双溪,又曾自号独醉道者、四痴子、北山逋客、白莲居士,祖籍义州弘政(今辽宁北镇)。耶律楚材之子,1244年,耶律楚材去世,耶律铸继承父亲的职衔。后历任平章政事、中书左丞相、平章军国重事等职。至元二十二年,耶律铸去世,被封为懿宁王,谥号文忠。耶律铸诗学中晚唐,工于造境写意,总体上呈现流畅、清新的风格。因其精通音乐,曾领衔制成“大成乐”,所以其乐府诗与词在当时可入乐歌唱。著有《双溪醉隐集》。
1. 分段赏析
“恨凝积,佳人薄命尤堪惜。尤堪惜。”开篇直接抒发情感,“恨凝积”将内心的怨恨之情凝聚堆积,强调情感的强烈。“佳人薄命尤堪惜”直白地表达出对佳人命运不好的怜惜,“尤堪惜”的重复使用,更加强化了这种情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佳人的同情。“事如春梦,了无遗迹。”这两句进一步深化对佳人命运的叹惋,将佳人的往事比作春天的梦,形象地表现出往事的虚幻和短暂,且“了无遗迹”说明一切都已经消逝,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增添了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感。“人生适意无南北,相逢何必曾相识。”情感在此处发生转折,从对佳人命运的哀伤中跳脱出来,上升到一种人生哲理的高度。“人生适意无南北”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观,认为只要生活舒适如意,就没有地域的限制。“相逢何必曾相识”则进一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不必拘泥于过去的经历,体现出一种超脱的心境。“曾相识。恍疑犹览,内家园籍。”最后以一种恍惚的状态收尾,“曾相识”呼应上阕的“相逢何必曾相识”,但又带有一种似真似幻的感觉。“恍疑犹览,内家园籍”仿佛作者在恍惚间又看到了宫内的典籍画卷,既点明了兰兰前朝宫人的身份,又营造出一种怀旧、恍惚的氛围,使整首词的情感更加深沉复杂。
上一篇:元·王冕《素梅 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