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上晚风生":洞庭湖上,傍晚时分清风缓缓吹起。
"风触湖心一叶横":微风轻拂,湖心处一叶扁舟随意地横在水面。
# 一叶:指一叶小舟。,触:触动。表明此时的风是微风,而非大风、狂风。
"兰棹稳":渔父稳稳地摇着用兰木做的船桨,
# 兰棹稳:表现的是俗语所说“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境界,是作者与世无争的人生观的体现。兰棹:是船桨的美称。
"草衣轻":身上穿着轻便的草衣。
# 草衣轻:暗含“无官一身轻”之意。
"只钓鲈鱼不钓":他一心只想着垂钓鲈鱼,而不去追求那功名利禄。
# 鲈鱼:一种味美的河鱼。
元代画家,“元末四大画家”之一
吴镇(1280~1354),元代画家。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沙弥,浙江嘉兴魏塘镇人。年轻时曾学习理学,终其一生闭门隐居,除精研儒家经典外,还旁通佛家、道家学说。常往来于嘉兴、杭州一带,以卖卜为生。其诗、书、画皆精,时人号为“三绝”,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末四大画家”。他的山水画师法董源、巨然,题材多描写渔夫和隐逸生活,用以寄托他隐遁避世的思想情趣。其作品笔法严谨,水墨浑厚,气势雄伟。存世作品有《双桧平远图》《渔父图》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词,也是一首隐逸题材的词。描绘了洞庭湖上晚风吹拂,孤舟横于湖心,渔父身着草衣、稳驾兰棹垂钓的画面,借渔父“只钓鲈鱼不钓名”的行为,表达了词人鄙视功名利禄,追求超脱于世俗宠辱、得失之外的闲适自在生活,展现了词人向往隐逸、远离尘世喧嚣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词中的画面与柳宗元的《江雪》进行对比,如“阔大的湖面与一只孤舟形成一大一小的强烈对照,孤舟在广袤的湖心中显得十分幽独,从而表现出主体欲远离尘世、独立江湖、自我完善、自我陶冶的意趣。立意构思近似于柳宗元的名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诗也是以‘千山’‘万径’‘寒江’的阔大时空来反衬‘孤舟’独钓者的孤独心态”,通过类似作品的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吴镇词中画面的特点和所表达的情感。反衬:以实写虚,“草衣轻”中,渔父外在简陋的草衣装束(简朴)与他内心摆脱世俗功名利禄束缚后轻盈自在、无拘无束的洒脱心境形成对比衬托。
3. 分段赏析
“兰棹稳,草衣轻”,镜头从宏大的湖景缓缓拉近,聚焦到孤舟之上的渔父。“兰棹”并非普通的船桨,兰木材质名贵,以“兰”修饰“棹”,一方面暗示渔父虽身处江湖,却有着不凡的雅趣与格调,他的生活并非全然粗陋,而是自有一份精致在其中;另一方面,“稳”字生动展现出渔父驾舟技术的炉火纯青,即便在晚风吹拂的湖面上,他的小船依然能够平稳前行,尽显从容淡定之态,这是一种对生活游刃有余的掌控力的体现。“草衣轻”则着重描写渔父的穿着,简陋的草衣穿在身上,“轻”字用得极为传神,它不仅写出了草衣质地的轻便,更深刻地传达出渔父摆脱了世俗功名利禄的束缚,内心轻盈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外在的简朴装束与内在的洒脱心境相互映衬,寥寥数字,便将渔父悠然闲适、超然物外的形象刻画得跃然纸上,使读者仿佛能看到他在舟上怡然自得的模样。“只钓鲈鱼不钓名”,此句如洪钟巨响,振聋发聩,将全词的主旨推向高潮。“鲈鱼”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西晋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后,鲈鱼便与归隐、自由、适意的生活紧密相连。张翰在洛阳为官时,见秋风起,思念家乡吴中的鲈鱼美味,毅然辞官归家,发出“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的感慨。从此,鲈鱼就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表达归隐之志、追求自在生活的象征符号。在本词中,渔父专注于垂钓鲈鱼,对世间的功名利禄不屑一顾,“只钓……不钓……”的句式斩钉截铁,态度坚决地表明了渔父的价值取向和人生选择。词人表面上是在写渔父,实则是借渔父之口,抒发自己的心声,将自己鄙视名缰利锁、渴望超脱于世俗的宠辱、得失之外,追求自由、闲适生活的志向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渔父这一形象,在这一刻成为了词人精神追求的化身,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极大的深化,也引发了无数厌倦世俗纷扰、向往隐逸生活的读者的强烈共鸣。
下一篇:元·杨维桢《漫兴(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