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ng
gōng
·
·
shuāng
yuān
yāng

朝代:元作者:王恽浏览量:3
nuǎn
yān
piāo
绿
yáng
qiáo
xuán
jié
róu
quān
zhé
tiáo
dōu
chūn
xián
ào
nǎo
shēn
chù
shí
pāo
biān
rén
tiān
jīn
shēng
quān
jiě
xiáng
suí
shuǐ
jìn
huí
chūn
dào
zūn
qián
wèn
chūn
gōng
èr
fēn
kōng
liú
shuǐ
táo
huā
yáng
xiǎo
fēng
sòng
chūn
chóu
chù
huán
qīng
yǐng
dào
xiāng
dōng
chūn
zhuī
péi
xiāng
lín
liú
lèi
bēi
shuō
yīn
luó
yuǎn
jiāng
chóu
pái
huái
bǐng
lán
fāng
yín
táng
yíng
zhì
xīn
xiáng
jiù
yāng
hàn
gāo
kōng
jiě
pèi
guī
shí
jīn
xiù
yǒu
xiāng
zuì
liú
lián
shǎng
chūn
yán
qīng
jiǔ
shí
qiān
shuō
hóng
xiù
hǎo
jiāng
xīn
shì
zhōng
chuán

译文

温暖的烟雾轻轻飘荡,人们来到绿杨环绕的桥边,随手折下细柳条,快速编成柔软的柳圈。把因春天到来而生的闲散烦闷,都随着柳圈一起抛到碧绿的水波深处。在野外的溪边,美女如云的春日,穿着金线绣衣的女子唱着歌,手中还把玩着碧绿如玉的柳圈。人们通过柳圈来祛除不祥,让它们随着流水漂走,希望把全部春光都带回到酒杯前。问那掌管春日的神灵,十成中已经有二成消亡,你看桃花在晓风中飞扬,又坠落在水流之上。我想把春愁送走,该送往什么地方?就让流水载着这柳圈的清影,远远地飘向湘水的东面吧。人们在春天的溪边漫步,高兴地相互陪伴,一起对着溪流洒酒祭奠。告诉那脚踩青草、穿着罗袜的女子,远远地把愁绪带走,不要在此徘徊。人们手持芬芳的兰花,俯视着银色的池塘,用柳圈迎接新的吉祥,祛除旧的灾殃。不像在汉皋台下的郑交甫,空自解下玉佩相赠却徒留遗憾,我们归来时,衣襟袖间还留存着花草的香气。沉醉其中,留恋不舍,观赏着春日的妍丽景致,一支清歌响遏行云,千杯美酒飘飘欲仙。对那怀抱琵琶、身着红袖的歌女说,不妨把这春日里的新鲜趣事,都编成曲子传唱吧。

逐句剖析

"暖烟飘":温暖的烟雾轻轻飘荡,

"绿杨桥":人们来到绿杨环绕的桥边,

"旋结柔圈折细条":随手折下细柳条,快速编成柔软的柳圈。

"都把发春闲懊恼":把因春天到来而生的闲散烦闷,

"碧波深处一时抛":都随着柳圈一起抛到碧绿的水波深处。

"野溪边":在野外的溪边,

"丽人天":美女如云的春日,

"金缕歌声碧玉圈":穿着金线绣衣的女子唱着歌,手中还把玩着碧绿如玉的柳圈。

"解祓不祥随水去":人们通过柳圈来祛除不祥,让它们随着流水漂走,

"尽回春色到樽前":希望把全部春光都带回到酒杯前。

"问春工":问那掌管春日的神灵,

# 春工:春神的杰作,指春光。

"二分空":十成中已经有二成消亡,

"流水桃花飏晓风":你看桃花在晓风中飞扬,又坠落在水流之上。

"欲送春愁何处去":我想把春愁送走,该送往什么地方?

"一环清影到湘东":就让流水载着这柳圈的清影,远远地飘向湘水的东面吧。

"步春溪":人们在春天的溪边漫步,

"喜追陪":高兴地相互陪伴,

"相与临流酹一杯":一起对着溪流洒酒祭奠。

"说似碧茵罗袜客":告诉那脚踩青草、穿着罗袜的女子,

"远将愁去莫徘徊":远远地把愁绪带走,不要在此徘徊。

"秉兰芳":人们手持芬芳的兰花,

"俯银塘":俯视着银色的池塘,

"迎致新祥祓旧殃":用柳圈迎接新的吉祥,祛除旧的灾殃。

"不似汉皋空解珮":不像在汉皋台下的郑交甫,空自解下玉佩相赠却徒留遗憾,

"归时襟袖有余香":我们归来时,衣襟袖间还留存着花草的香气。

"醉留连":沉醉其中,留恋不舍,

"赏春妍":观赏着春日的妍丽景致,

# 妍:美丽。

"一曲清歌酒十千":一支清歌响遏行云,千杯美酒飘飘欲仙。

"说与琵琶红袖客":对那怀抱琵琶、身着红袖的歌女说,

# 红袖:歌女的雅称。

"好将新事曲中传":不妨把这春日里的新鲜趣事,都编成曲子传唱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正宫·双鸳鸯》是元代文学家王恽创作的一组散曲小令,共六支,收录于《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在暖烟袅袅、绿杨成荫的春日,人们聚于桥边,折柳编圈,将春日闲愁抛入碧波。野溪边,丽人穿梭,伴着金缕歌声,以碧玉般的柳圈祓除不祥,欲将春色留于樽前。面对二分已逝的春光,桃花随晓风飘落,人们期望柳圈携春愁至远方。众人还相随溪边,酹酒祈愿愁绪远离。同时,手持兰芳,俯对银塘,迎接新祥。最后,作者沉醉春景,赏春妍、听清歌、饮美酒,希望琵琶红袖客将这春日新事传唱。这组小令生动展现春禊场景,饱含对春的喜爱与对生活的美好期许,也为了解古代风俗提供珍贵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王恽(1227~1304),元代文学家。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河南卫辉)人。中统年间入仕,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卒赠翰林学士承旨,谥文定。王恽与王博文、王旭齐名,其各类诗体均有涉及。其诗受元好问影响极深,崇尚气骨风神,推崇唐诗气象,主张“温醇典雅”“平淡而又含蓄,雍容而不迫切”。其词清丽雅正,平易通达,风格接近苏轼、辛弃疾。清末况周颐《蕙风词话》称赞其词“清浑超逸,近两宋风格”。诗歌作品有《侠义行》《长庆行》《燕城书事》等。有《秋涧先生大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描绘春日习俗的小令。描述了人们在春日折柳编圈,抛愁于水、祓除不祥,伴歌饮酒、赏春留春,祈愿新祥的场景。表达了对春日美景的喜爱,借民俗抒发的轻松愉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2. 写作手法

渲染:“暖烟飘,绿杨桥,旋结柔圈折细条”,以“暖烟飘”勾勒春日朦胧温润,铺垫暖意;“绿杨桥”翠绿的杨色与桥景相融,进一步强化春日生机;后句“旋结柔圈折细条”捕捉折取杨柳枝条、缠绕成圈的动作,既以“柔”“细”凸显柳条的娇软质感,又借生活化的动作让画面鲜活可感,渲染了“春愁”的存在,为下文歌咏抛柳圈风俗做出铺垫。

3. 分段赏析

“暖烟飘,绿杨桥,旋结柔圈折细条”,开篇描绘春日暖烟弥漫、绿杨环绕桥边的景象,“旋结柔圈”写出人们随手折柳编圈的动作,画面清新,充满生活气息。“都把发春闲懊恼,碧波深处一时抛”,点出编柳圈的目的,将春日莫名的烦愁抛入水中,直白传递出借习俗排遣情绪的意味。“野溪边,丽人天,金缕歌声碧玉圈”,转向溪边场景,丽人与歌声交织,“碧玉圈”形容柳圈的鲜润,展现春日里的热闹与美好。“解祓不祥随水去,尽回春色到樽前”,说明柳圈还承载着祛除不祥的祈愿,希望春色常驻,酒杯间尽是春意。“问春工,二分空,流水桃花飏晓风”,以问答写春光,问的是春光如何,答却说它较昔日鼎盛已显不足,悄悄透出抛圈人的愁绪。这种自问自答,比直说“春工二分空”更能引人留意。“流水桃花飏晓风”具体解释“二分空”:晨风吹落几片盛开的桃花,随流水漂远,这本是富诗意的春景,却让人想到春光已去了二分。由此不禁想,若去了三分、四分呢?实在不敢多想。人往往在美好中更易觉“好景不常”,难完整拥有幸福,这或许正是“春愁”的由来。而“柳圈”恰是为解此愁。前三句渲染出“春愁”,为下文写抛柳圈的浪漫做了铺垫。后两句以美好祈愿收尾,“湘东”非实指,因湘水常与“春愁”相连,柳圈漂到那里,便似与愁绪隔了段距离。“一环清影”将柳圈漂流写得富有诗意,作为载愁之物再合适不过。“步春溪,喜追陪,相与临流酹一杯”,写人们在春溪畔欣然相伴,对着流水举杯,尽显同游的畅快。“说似碧茵罗袜客,远将愁去莫徘徊”,叮嘱如在绿草地上漫步的佳人,让柳圈将愁绪带向远方,别再犹豫,语气亲切。“秉兰芳,俯银塘,迎致新祥祓旧殃”,描绘手持香草、俯视清澈池塘的情景,点出用柳圈迎接吉祥、除去旧祸的用意,仪式感中透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不似汉皋空解珮,归时襟袖有余香”,对比传说中汉皋解珮的空落,强调此时的活动有实际意义,归来时衣襟袖间还留有余香,余味悠长。“醉留连,赏春妍,一曲清歌酒十千”,写沉醉于春光美景,听歌饮酒,尽显对春景的喜爱与流连。“说与琵琶红袖客,好将新事曲中传”,希望弹琵琶的歌女将这春日里的新鲜事编入曲中传唱,让这份美好得以延续,收尾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吴仁卿《【双调】拨不断_闲乐泛浮槎》

下一篇:元·梁寅《怨歌行(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