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diào
·
·
píng
yuè
·
·
yáo
miào
qiū
shè

朝代:元作者:王恽浏览量:3
shè
tán
yān
dàn
sàn
lín
jiǔ
guān
duō
jià
xián
shēng
dòu
gāo
xià
xiào
xuān
huá
rǎng
tíng
wài
shān
huà
zhāo
lái
zhì
yǒu
西
shān
shuǎng
xiàn
jiā

译文

社日时期祭祀活动结束后,烟雾四散,乌鸦都归巢了。我手持酒杯,看繁茂的庄稼。乐声如霹雳般争斗高下,人们欢声笑语,喧闹嘈杂,壤歌亭外的山峦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早晨以来就有,西山清爽之气,不用羡慕傍晚的美景。

逐句剖析

"社坛烟淡散林鸦":社日时期祭祀活动结束后,烟雾四散,乌鸦都归巢了。

# 社坛:祭祀社神的祭坛。

"把酒观多稼":我手持酒杯,看繁茂的庄稼。

# 多稼:丰收。语本《诗经·小雅·大田》:“大田多稼,既种既戒。”

"霹雳弦声斗高下":乐声如霹雳般争斗高下,

"笑喧哗":人们欢声笑语,喧闹嘈杂,

"壤歌亭外山如画":壤歌亭外的山峦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 壤歌亭:出自《击壤歌》,意思为尧庙中建筑名。据皇甫谧《帝王世纪》,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后人因以“壤歌”为尧时清平的象征。壤,一种履形的木制戏具。

"朝来致有":早晨以来就有,

# 朝来致有:“朝来”二句:《世说新语》载晋名士王子猷在桓冲手下任骑兵参军,啸傲山水而不屑理事。桓冲当面督促,王子猷全然不答,只是望着远方自语:“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致有,尽有,有的是。

"西山爽气":西山清爽之气,

"不羡日夕佳":不用羡慕傍晚的美景。

# 日夕佳:晋陶渊明《饮酒》诗:“山气日夕佳。”主要表现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禅意盎然,关于隐居生活的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是元代王恽创作的一首散曲。围绕乡村秋社活动展开。前两句描绘了社坛上轻烟袅袅,林间的乌鸦被驱散,人们手持酒杯观赏着众多庄稼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中间三句通过描写弦乐声的争斗和高下,人们的欢声笑语,以及壤歌亭外美丽的山峦,展现出秋社时热闹欢快的场景。最后三句则表达了作者早晨感受到西山的清爽之气,觉得不用羡慕傍晚的美景,表达了对乡村秋社热闹欢乐氛围以及田园风光的赞美,展现出一种悠闲愉悦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王恽(1227~1304),元代文学家。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河南卫辉)人。中统年间入仕,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卒赠翰林学士承旨,谥文定。王恽与王博文、王旭齐名,其各类诗体均有涉及。其诗受元好问影响极深,崇尚气骨风神,推崇唐诗气象,主张“温醇典雅”“平淡而又含蓄,雍容而不迫切”。其词清丽雅正,平易通达,风格接近苏轼、辛弃疾。清末况周颐《蕙风词话》称赞其词“清浑超逸,近两宋风格”。诗歌作品有《侠义行》《长庆行》《燕城书事》等。有《秋涧先生大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支曲子描绘了尧庙祭祀神灵、欢庆丰收的热闹场景,应是王恽任职平阳(今山西临汾)期间的创作。当时,王恽担任平阳路总管府判官,而尧庙正处于他的管辖区域,因而有机会亲历并记录下这一隆重的民俗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曲,也是一首描绘乡村秋社活动的作品。描绘了秋社时社坛香烟淡淡,林间乌鸦散去,人们手持酒杯观看庄稼,听着弦声竞赛,欢声笑语不断,壤歌亭外山色如画的场景。表达了对乡村秋社热闹欢乐氛围以及田园风光的赞美,展现出一种悠闲愉悦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中,“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描绘了人们弹奏乐器、欢声笑语的热闹场景,是动态描写;“壤歌亭外山如画”则将壤歌亭外如画的山峦静态呈现,一动一静,相互映衬,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既展现了秋社的欢乐热闹,又烘托出周围环境的优美宁静。用典:“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运用了典故,“西山爽气”出自《世说新语・简傲》,“日夕佳”化用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山气日夕佳”。作者借“西山爽气”的典故来形容尧庙周围空气清爽宜人,同时暗含政简人和、无为而治的意味,表达了自己不必倦宦归隐,只要做一名高尚脱俗、无为而治的官吏即可的感想,用典自然无痕,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联想:作者由眼前尧庙秋社的景象联想到晋人的相关故事,借“西山爽气”这一典故来形容周围环境的清爽宜人,并进一步联想到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为官理念,即不必倦宦归隐,只需做个高尚脱俗、无为而治的官吏。这种联想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使作品不仅仅是对秋社景象的描写,更蕴含了作者对人生、对政治的思考和感悟。反衬:以静衬动,“社坛烟淡散林鸦”通过描绘社坛烟淡、林鸦飞散的宁静画面,与下文人们弹奏乐器、笑喧哗的热闹场景形成对比,以静衬动。这种衬托方式使秋社日的热闹氛围更加鲜明突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3. 分段赏析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开篇描绘了社坛上轻烟袅袅,林间的乌鸦被驱散,人们手持酒杯观赏着众多庄稼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为全曲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基调。“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此句通过描写弦乐声的争斗和高下,人们的欢声笑语,以及壤歌亭外美丽的山峦,展现出秋社时热闹欢快的场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氛围。“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最后作者表达自己早晨感受到西山的清爽之气,觉得不用羡慕傍晚的美景,体现出一种豁达的心境,升华了全曲的主题,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4. 作品点评

这支元曲巧妙援引晋代典故,生动描绘出尧庙周边清逸爽朗的氛围,既勾勒出环境的宜人之态,又含蓄传达出政通人和、无为而治的理想政治图景。诗人借景抒情,进一步袒露心迹:若能秉持高尚品格,践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未必非得辞官归隐。这一感悟的抒发,借由典故不着痕迹地呈现,足见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与对典故运用的精妙驾驭。全曲用典丰富,遣词雅致,诸多深意藏而不露,于委婉含蓄间传递思想情感。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元曲作品中独树一帜,彰显出与众不同的文学魅力,令人耳目一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曲用典虽多,遣词虽雅,而不失通俗朴茂本色,通篇于唐尧盛世德泽无一字道及,一气只在眼前景象上托笔,而自然引发读者联想,故佳。

现代吴汝煜《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黄溍《题观海图》

下一篇:元·刘永之《和杨伯谦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