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ān
gōng

朝代:唐作者:灵一浏览量:1
tiān
chēng
shèng
zhé
xiàng
chū
lài
hóng
dào
shí
xíng
cáng
kuāng
shí
zhī
jìn
tuì
退
qín
wáng
qīng
shēng
zhòng
chóu
duì
xué
wén
zhuàn
zhōng
xiǎn
xīn
jīng
nèi
yīng
huá
xià
jīn
yán
liú
hǎi
dài
西
fāng
yún
jiān
gèng
péi
lóng
huá
huì

译文

安公被天下称作圣明哲者,佛法传承初始便仰赖他。弘扬大道知晓行止隐显,匡济时世明白进退取舍。曾得秦王看重推举,也受习生郑重酬对。钻研文字在古老篆体间,阐扬义理于《心经》内涵。法衣契合华夏礼仪,妙语传布海岱之间。将往西方浮云深处,再赴龙华胜会参禅。

逐句剖析

"弥天称圣哲":安公被天下称作圣明哲者,

"象法初繄赖":佛法传承初始便仰赖他。

"弘道识行藏":弘扬大道知晓行止隐显,

"匡时知进退":匡济时世明白进退取舍。

"秦王轻与举":曾得秦王看重推举,

"习生重酬对":也受习生郑重酬对。

"学文古篆中":钻研文字在古老篆体间,

"义显心经内":阐扬义理于《心经》内涵。

"法服应华夏":法衣契合华夏礼仪,

"金言流海岱":妙语传布海岱之间。

"西方浮云间":将往西方浮云深处,

"更陪龙华会":再赴龙华胜会参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安公》为唐代诗僧灵一创作的五言排律。诗作聚焦唐代高僧安公,以赞颂其德行与佛学修为为核心内容。借文字展现安公弘扬佛法懂行止、处世间明进退的智慧,融合古篆书法与心经义理,凸显其学识及对佛法的深刻领悟,以“法服应华夏”“金言流海岱”内容,呈现唐代佛教文化传播特点。诗作遵循五言排律章法,融合人物推崇、佛法内涵与时代文化特征,风格契合初盛唐僧诗清寂并具有人文底蕴的格调,体现灵一以诗赞僧、传法的创作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僧

灵一(727?~762),唐代诗僧。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九岁入寺出家,十三岁正式削发受戒。早年师从扬州法慎,曾居扬州庆云寺、杭州宜丰寺等寺院。他与朱放、张继等为诗友,盛极一时。其诗以写山林禅居生活及与诸诗友酬寄赠送之作为多,诗风自然淳和,格律清畅,颇为人称道。高仲武曾将其诗收入《中兴间气集》,刘禹锡称其为江左诗僧“导其源”。今存《灵一集》1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安公》为唐代诗僧灵一所作五言排律,创作于唐代佛教文化兴盛、诗僧群体创作活跃阶段(具体年份难考)。灵一作为当时代表性诗僧,笔下作品融合僧诗特质与士大夫诗歌文学性。诗里“法服应华夏”等语句,映射出唐代佛教本土化发展的鲜明特点,借对高僧安公德行、佛学修为的赞颂,展现佛法弘扬智慧与处世哲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佛教人物题材的五言排律诗。介绍了唐代高僧安公的德行与佛学修为,借“弘道识行藏”“匡时知进退”展现其弘扬佛法的智慧与处世哲思,融合古篆书法、心经义理及“法服应华夏”“金言流海岱”等意象,体现唐代佛教文化传播特征,呈现初盛唐僧诗风格。

2. 分段赏析

“弥天称圣哲,象法初繄赖”,以“弥天”渲染安公声望之广,“圣哲”直接定位其超凡境界,“象法初繄赖”点明安公对佛法传承的关键作用。开篇即以宏大评价,为全诗奠定对安公德行、佛学地位推崇的基调,让安公形象从开始便立于“佛法传承者、圣明大德者”的高度。“弘道识行藏,匡时知进退”,“弘道”聚焦佛法弘扬,“识行藏”体现安公懂的何时入世传法、何时出世静修;“匡时”关联济世,“知进退”展现其处世间审时度势的智慧。两句从佛学修为延伸到处世哲学,塑造出安公既精通佛法、又深谙世俗智慧的立体形象,让赞颂落到具体“德行-智慧”的框架内。“秦王轻与举,习生重酬对”,借“秦王推举”“习生酬对”典故(或历史关联),以具体事迹佐证安公的影响力与人格魅力。秦王的“轻与举”显示出安公受权贵敬重,习生的“重酬对”彰显其受士人群体推崇,用人际互动的事迹,为安公形象增添了人文厚度,让赞颂有史实(或文化传统)作为支撑。“学文古篆中,义显心经内”,“学文古篆”关联艺术修养,“义显心经”聚焦佛法领悟,将古篆书法与《心经》义理相互融合。展现安公不止于宗教修行,更在文化艺术层面有深厚造诣,借艺术与佛法的交融,凸显其精神境界的广博与深邃,让对安公的赞颂,深入到文化和精神领域。“法服应华夏,金言流海岱”,“法服应华夏”体现佛教本土化,安公的宗教符号与华夏文化适配;“金言流海岱”写其教诲传播广远。从宗教传播、文化融合角度,展现安公对唐代佛教发展的推动,及在更广阔文化地域的影响,让全诗对安公的赞颂,上升到时代文化价值层面。“西方浮云间,更陪龙华会”,“西方浮云间”营造超脱尘世的空间意境,“龙华会”联系佛教盛大法会。以安公将参与龙华会作为内容,既呼应其高僧身份,又把对安公的赞颂,从现世德行、智慧,升华到至高境界,让全诗情感在超脱氛围中继续延伸下去,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马戴《山行偶作》

下一篇:唐·吴筠《高士咏·玄晏先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