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家鹦鹉洲边住":家就在鹦鹉洲旁居住。
# 鹦鹉洲:武汉附近长江中一沙洲。这里泛指渔父的住处。
"是个不识字渔父":我是个不识字的渔夫。
# 父:对老年男人的称呼。
"浪花中一叶扁舟":架着一叶扁舟在浪花中飘荡,
"睡煞江南烟雨":在烟雨迷蒙的江南酣然睡去。
# 烟雨:烟雾般的濛濛细雨。,睡煞:煞,表示极度之词,此指睡得沉酣香甜。
"觉来时满眼青山":醒来时满眼青山,一片葱葱郁郁。
# 觉来时满眼青山:醒来时感到满眼青山都染上了暮色。
"抖擞绿蓑归去":抖一抖绿蓑衣,欣然归去。
# 抖擞:这里作抖动、振动讲。
"算从前错怨天公":从前埋怨老天爷算是错了,
"甚也有安排我处":这世间真也有安置我的去处。
# 甚也有安排我处:指天公安排他作了渔父。甚也有:真也有,正也有。甚,此处是“真”的意思,这里可解为“不料”“原来”等意思。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散曲,也是一首隐逸题材的作品。曲中描绘了渔父于鹦鹉洲边的闲适生活,以“不识字渔父”自况,刻画了其在江南烟雨中扁舟酣睡,醒来后抖擞绿蓑而归的画面,展现出悠然自在的生活状态。表面上作者礼赞渔父的隐逸生活,实则借渔父形象,反衬社会黑暗,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绘“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觉来时满眼青山”等自然景色,营造出悠然闲适的氛围,抒发了对这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如“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借渔父在烟雨中的扁舟上酣睡的画面,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化用:“侬家鹦鹉洲边住”化用唐代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借“鹦鹉洲”的古典意象,既坐实渔父栖居的江湖地域,又暗合崔诗中“渔樵归隐”的文化联想,为人物赋予“放浪江湖”的隐士底色。反衬:以乐景衬哀情,“随波漂荡”“酣睡蓑衣”“如烟雨江面”、全曲极力描绘渔父生活的悠然自得和青翠山峦与自然景色的优美恬静,却暗含作者对仕途失意的悲愤。用“乐景”的表象掩盖“哀情”的实质,使“礼赞隐逸”的表层主题与“愤懑现实”的深层情感相互对照,增强作品的讽刺意味与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开篇直接点明主人公的居住地点和身份。鹦鹉洲在今武汉市汉阳西南长江中,此地增添了几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不识字渔父”强调了主人公的质朴、纯真,远离尘世的纷扰,不受世俗礼教的束缚。这里以渔父自比,也暗含着作者对自身处境的一种感慨,以看似豁达的口吻,实则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描绘出一幅悠然自得的画面。渔父驾着一叶扁舟在浪花中飘荡,于江南的蒙蒙烟雨中安然酣睡。“睡煞”一词,生动地表现出渔父的闲适自在,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着这份宁静与自由。这两句通过对渔父行为和所处环境的描写,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觉来时满眼青山,抖擞绿蓑归去”:渔父睡醒后,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青山,景色宜人。“抖擞绿蓑”形象地刻画了渔父醒来后精神抖擞的状态,然后从容地穿着绿蓑衣归去。这里的“满眼青山”不仅是自然景色的描写,更象征着一种宁静、美好的生活境界。渔父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怡然自得,与前面的酣睡场景相呼应,进一步突出了他的闲适生活。“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最后两句是作者的感慨。“算”字有勉强承认之意。作者此前或许曾抱怨上天不公,没有给自己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但经历了种种后,他似乎有所感悟,觉得自己如今这种看似平淡的生活,也是上天的一种安排。这里表面上是对命运的一种妥协,实则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无奈和愤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曲折批判。
4. 作品点评
由此可见,首句言及“不识字”实乃渔父自嘲之语。盖因才学淹贯却仕途偃蹇,终落得渔樵江湖,故以“不识字”自饰。此细节妙在以钝笔写深忧,既道尽渔父胸中块垒,亦暗讽时世:当是时,贤路阻塞而白丁乘势,才俊之士反困于蓬蒿之间,所谓“不识字”恰是对“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世道的无声控诉。
# 此曲写渔翁闲适自在、自得其乐的生活。用第一人称写法,景色与人物相映衬,清丽雅致。这首小曲名重一时,被推为“最上品”,当时即在女伶歌伎中广为传唱,不少散曲家与之唱和。曲牌本名“黑漆弩”,也因其首句有“鹦鹉洲”三字而又取名为“鹦鹉曲”。
现代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邓元煊《元曲:彩图版》
# 全曲借境寓情,着笔于渔父,表现的是自我,我即渔父,渔父即我,二者融和幻化,情韵丰逸。
不详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赵义山《元曲大辞典》
上一篇:元·萨都剌《酹江月·过淮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