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论学仙之事":这两篇文章论述的是学仙之事。
"道园先生谓费无隐独善歌之":道园先生说,只有费无隐最擅长吟唱这些内容,
"则能知者亦罕矣":但真正能理解其中深意的人也很少。
"及观先生所作":等到我阅读道园先生所作的相关作品,
"非惟足以追配尊师":发现其不仅足以与冯尊师的原作相媲美,
"而使世之汩没尘埃流连光景者闻之":而且能让那些在尘世中沉沦、流连于世俗光景的人听闻后,
"而有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之想":产生超脱尘世、羽化登仙的想法,
"则是篇於世":如此看来,这样的文章对于世人而言,
"其可少乎":又怎么能缺少呢。
"著雍阉茂之岁":在著雍阉茂之年(即甲辰年),
"灯夕后三日":元宵节后的第三天,
"偶阅道园遗":我偶然翻阅道园先生的遗作,
"欲尽和之":便想全部和韵创作,
"甫成一篇":刚写成一篇,
"辄为韵拘":就被韵律束缚,
"笔弗得骋":难以畅快地表达。
"於是行思坐维":于是我走路、静坐时都在思索,
"或得一句一韵":有时想到一句或一韵,
"索纸书之":就立刻找纸记录下来。
"越三日又成四篇":过了三天,又写成四篇,
"尚少大半":但离完成还相差大半,
"意殊闷闷":心中十分郁闷。
"二十三日城南醉归":二十三日,我从城南醉酒归来,
"拥孤咏":独自吟咏,
"连得四篇半":接连写成四篇半,
"与未已而夜寒手龟":然而夜深天冷,手冻得开裂,
"不能足也":无法继续写完。
"明日更成二篇半":第二天,又完成两篇半,
"并无俗念一篇":加上一篇《无俗念》,
"凡十又三篇":总共十三篇,
"览者幸为正焉云缕虹竿":以云丝为线,虹霓为竿,
"月钩星饵":明月作钩,星辰为饵,
"海上金鳌曾钓":曾在海上垂钓那巨大的金鳌。
"蓬岛连根":蓬莱仙岛与大地根系相连,
"昆仑无外":昆仑神山广阔无垠,
"不比人间嵩少":它们与人间的嵩山、少室山截然不同。
"返本还源":修炼之人若能回归本心、返璞归真,
"成功满行":积累圆满的功德与道行,
"坐待紫皇飞诏":便可安坐静待天帝的飞升诏书。
"笑令威、":笑令威、
"千岁来归":千年后飞回故乡,
"知换几番华表":却发现世间的华表已变换了无数次。
"谁曾伴、":有谁曾陪伴、
"阿母重游":西王母重游瑶池,
"蟠桃再结":等待那蟠桃再次结果,
"目断西飞青鸟":望眼欲穿,也不见西飞传信的青鸟。
"林屋无扃":仙山林屋无需门闩,
"洞天不老":洞天福地永不衰老,
"铁笛一声云杪":一声铁笛响彻云间。
"皎皎灵台":人的心灵本如皎洁的高台,
"荧荧明镜":明亮的镜子,
"尘土等闲昏了":却轻易被尘世的尘埃所蒙蔽。
"看火轮、":且看那一轮红日、
"飞出扶桑":从东方的扶桑升起,
"万户千门皆晓":刹那间,光芒照亮千家万户,带来崭新的黎明。
元末明初诗人
凌云翰(1323~1388),元末明初诗人。字彦翀,号柘轩,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至正十九年举浙江乡试,授平江路学正,不赴,后授成都府学教授,坐事谪南荒,归葬西湖。凌云翰博览群籍,通经史,工诗,与瞿佑友善。其诗华而不靡,才情奔放,驰骋而不离轨辙。其亦工词,曾作咏梅词100首、咏柳词100首,称“梅柳争春”,时人赞以韵调俱美。著有《柘轩集》。
1. 分段赏析
上片赏析“云缕虹竿,月钩星饵,海上金鳌曾钓”三句,以天地为渔具,将云、虹、月、星化为钓竿、鱼钩、鱼饵,想象奇绝。“钓金鳌”典出《列子》,借海中神龟喻指超脱尘世的求道之心,笔触雄浑,将修仙融入海天的意象中。“蓬岛连根,昆仑无外,不比人间嵩少”三句,以蓬莱仙岛、昆仑神山对比人间嵩山、少室山,用“连根”“无外”极写仙境的广袤与永恒,暗衬尘世山岳的渺小短暂,借地理意象的对比,凸显道家对超凡境界的向往。“返本还源,成功满行,坐待紫皇飞诏”三句,直陈修仙之道:“返本还源”指回归道家本源,“成功满行”谓功德圆满,“紫皇飞诏”化用道教天帝典故,以凝练的语言概括修炼的终极目标,节奏庄重。“笑令威、千岁来归,知换几番华表”二句,用丁令威化鹤归乡的典故(《搜神后记》),以“笑”字带出高人的超脱。“几番华表”写人间变化,与仙境形成对照,借典故深化“遗世独立”的主题。下片赏析“谁曾伴、阿母重游,蟠桃再结,目断西飞青鸟”四句,融入西王母蟠桃会、青鸟传信的神话(《汉武故事》)。“谁曾伴”设悬,“目断”写期盼,将求道者对仙境的向往寄托于神话意象,以“蟠桃再结”的循环时序,喻仙道观点。“林屋无扃,洞天不老,铁笛一声云杪”三句,聚焦道教洞天福地:“林屋”指太湖林屋洞,“无扃”言其无拘无束;“洞天不老”直写仙境永恒。“铁笛一声”以声写境,笛声穿透云杪,化虚无缥缈的仙道为可感的听觉意象,笔法有力。“皎皎灵台,荧荧明镜,尘土等闲昏了”三句,以“灵台”“明镜”喻指本心(语出《庄子》),“皎皎”“荧荧”状其澄澈,“尘土昏之”喻世俗对心灵的污染。用比喻手法警醒世人,守本心,暗含修身悟道的哲理。“看火轮、飞出扶桑,万户千门皆晓”二句,以“火轮”喻朝日,“扶桑”为神话中日出之树,描绘日出东方、光照人间的壮丽景象。“万户千门皆晓”既写自然景象,悟道后开朗,以光明意象收束全篇,象征仙道终得圆满的希望。
上一篇:元·白朴《水调歌头·鞭石下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