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biān
shí
xià
‌cāng‌
hǎi

朝代:元作者:白朴浏览量:3
biān
shí
xià
cāng
hǎi
hǎi
nèi
jiàn
chéng
kōng
jūn
wáng
wéi‌
gāo
zhěn
wàng
gōng
fāng
tàn
dōng
mén
zhú
yòu
kǎi
zhōng
yuán
shī
鹿
cǎo
mèi
yīng
xióng
bú‌
dài
líng
shí
zhǎn
shé
wēng
xiào
chóng‌
tóng
chì
zhà
lǐn
shēng
fēng
ē
fáng
sān
yuè
jiāo
yǒu
zuì
qín
tóng
qín
wáng
rén
liù
guó
chǔ
jué
qín
sān
shì
wàn
shì
guǒ
shuí
zhōng
wèn
tiān
dào
zhèng
zài
yán
zhōng
xián
yáng
huái
怀
yòng
qián
yùn

译文

用鞭子驱赶石头沉入沧海,然而最终海内的人力物力渐渐耗尽。君王日夜寻欢作乐,安心地睡在高枕上,身处望夷宫中。刚刚感叹秦二世在望夷宫东门逃亡如逐兔般狼狈,又感慨中原大地失去统治权如同失鹿,而此时在混乱的局势中英雄崛起。不用等汉高祖斩蛇起义时素灵哭泣预示,就已经能看出刘邦的不凡。嘲笑项羽,虽双目重瞳,徒然勇猛叱咤,威风凛凛。阿房宫三个月就化为焦土,项羽也有罪过,和秦朝的罪孽相同。秦朝本来就灭了六国,楚国又断绝了秦朝的三代统治,这天下万世到底谁能最终拥有。我想要问一问天道,然而天意却好像在默默无言之中。在咸阳这个地方追思古代的历史,再次使用之前用过的韵脚来创作。

逐句剖析

"鞭石下沧海":用鞭子驱赶石头沉入沧海,

"海内渐成空":然而最终海内的人力物力渐渐耗尽。

"君王日夜为乐":君王日夜寻欢作乐,

"高枕望夷宫":安心地睡在高枕上,身处望夷宫中。

"方叹东门逐兔":刚刚感叹秦二世在望夷宫东门逃亡如逐兔般狼狈,

"又慨中原失鹿":又感慨中原大地失去统治权如同失鹿,

"草昧起英雄":而此时在混乱的局势中英雄崛起。

"不待素灵哭":不用等汉高祖斩蛇起义时素灵哭泣预示,

"已识斩蛇翁":就已经能看出刘邦的不凡。

"笑重瞳":嘲笑项羽,虽双目重瞳,

"徒叱咤":徒然勇猛叱咤,

"凛生风":威风凛凛。

"阿房三月焦土":阿房宫三个月就化为焦土,

"有罪与秦同":项羽也有罪过,和秦朝的罪孽相同。

"秦固亡人六国":秦朝本来就灭了六国,

"楚复绝秦三世":楚国又断绝了秦朝的三代统治,

"万世果谁终":这天下万世到底谁能最终拥有。

"我欲问天道":我想要问一问天道,

"政在不言中":然而天意却好像在默默无言之中。

"咸阳怀古":在咸阳这个地方追思古代的历史,

"复用前韵":再次使用之前用过的韵脚来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鞭石下沧海》是元代词人白朴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围绕咸阳这一古都展开怀古之情,回顾了秦朝的兴衰以及后续楚汉相争的历史,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说,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天道的思考。该词上阕描述秦朝从秦始皇野心勃勃、沉迷享乐,到迅速衰败的过程;下阕先嘲讽项羽有勇无谋且有罪,焚毁阿房宫,随后对秦楚兴亡发出疑问,结尾表达对天意及历史规律的敬畏与感慨。全词语言简洁明了,却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家。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终身未仕。白朴经历国破家亡之难,采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闭门读书,后放浪诗酒、漫游山水、吟诗作文度过一生。白朴是元朝初年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文人之一,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在继承唐宋传统文学的基础上,革新了文体,所创作的作品,既保留了元杂剧的通俗易懂,又不失文学艺术性,对元曲的发展成熟作出巨大贡献。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前两种为元杂剧名著,另有《流红叶》《箭射双雕》各存曲词一折,有词集《天籁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鞭石下沧海,海内渐成空。君王日夜为乐,高枕望夷宫”,开篇以“鞭石下沧海”的神话典故起兴,这一典故源自于《三齐略记》。传说秦始皇想要通过东海去游览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但苦于大海阻隔。当时有神人协助秦始皇,用鞭子驱赶石头下海,想要填平东海从而开辟出一条通往仙山的道路。这些石头被鞭打后便化作了一群大雁,飞向了天空。词人运用这个典故,意在暗示秦始皇如同那个妄图鞭石填海的神人一样,有着好大喜功、不切实际的野心。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和虚荣,滥用民力,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比如修建阿房宫等浩大工程,最终导致天下疲惫不堪,民不聊生,也为秦朝的迅速灭亡埋下了伏笔。“海内渐成空”写出秦朝因过度征发劳力而逐渐走向衰败。“君王日夜为乐,高枕望夷宫”描绘出秦二世沉迷享乐的状态,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伏笔。“方叹东门逐兔,又慨中原失鹿,草昧起英雄”,这句词中“东门逐兔”指秦二世在望夷宫东门逃亡时的狼狈,“中原失鹿”比喻天下大乱,政权易主。“草昧起英雄”则说明在混乱的局势中英雄趁势崛起,展现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不待素灵哭,已识斩蛇翁”,这句词中“素灵哭”是刘邦斩蛇起义时的典故,这里说不等素灵哭泣预示,就已看出刘邦的不凡,暗示刘邦的成功是必然的,体现出历史的必然性和英雄人物的崛起。下片:“笑重瞳,徒叱咤,凛生风”,这句词中“重瞳”指项羽,说他虽有重瞳这样非凡的外表,但只能徒然地叱咤风云,表现出对项羽有勇无谋的嘲讽。“阿房三月焦土,有罪与秦同”,指出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行为和秦朝的罪孽相同,说明项羽虽然推翻了秦朝,但也有自己的过错,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秦固亡人六国,楚复绝秦三世,万世果谁终”,回顾秦朝灭六国和楚国灭秦的历史,提出“万世果谁终”的疑问,表达了对历史兴衰无常和天下归属难以确定的感慨。“我欲问天道,政在不言中”,最后以想要问天道却得不到答案作结,“政在不言中”暗示天意难以捉摸,历史的兴衰有其自身的规律,体现出一种对天道的敬畏和对历史规律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刘处玄《满庭芳 许真君全家拔宅升天,庞居士全家坐》

下一篇:元·凌云翰《苏武慢·鸣鹤余音世传全真冯尊师苏武慢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