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石下沧海":用鞭子驱赶石头沉入沧海,
"海内渐成空":然而最终海内的人力物力渐渐耗尽。
"君王日夜为乐":君王日夜寻欢作乐,
"高枕望夷宫":安心地睡在高枕上,身处望夷宫中。
"方叹东门逐兔":刚刚感叹秦二世在望夷宫东门逃亡如逐兔般狼狈,
"又慨中原失鹿":又感慨中原大地失去统治权如同失鹿,
"草昧起英雄":而此时在混乱的局势中英雄崛起。
"不待素灵哭":不用等汉高祖斩蛇起义时素灵哭泣预示,
"已识斩蛇翁":就已经能看出刘邦的不凡。
"笑重瞳":嘲笑项羽,虽双目重瞳,
"徒叱咤":徒然勇猛叱咤,
"凛生风":威风凛凛。
"阿房三月焦土":阿房宫三个月就化为焦土,
"有罪与秦同":项羽也有罪过,和秦朝的罪孽相同。
"秦固亡人六国":秦朝本来就灭了六国,
"楚复绝秦三世":楚国又断绝了秦朝的三代统治,
"万世果谁终":这天下万世到底谁能最终拥有。
"我欲问天道":我想要问一问天道,
"政在不言中":然而天意却好像在默默无言之中。
"咸阳怀古":在咸阳这个地方追思古代的历史,
"复用前韵":再次使用之前用过的韵脚来创作。
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家。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终身未仕。白朴经历国破家亡之难,采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闭门读书,后放浪诗酒、漫游山水、吟诗作文度过一生。白朴是元朝初年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文人之一,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在继承唐宋传统文学的基础上,革新了文体,所创作的作品,既保留了元杂剧的通俗易懂,又不失文学艺术性,对元曲的发展成熟作出巨大贡献。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前两种为元杂剧名著,另有《流红叶》《箭射双雕》各存曲词一折,有词集《天籁集》。
1. 分段赏析
上片:“鞭石下沧海,海内渐成空。君王日夜为乐,高枕望夷宫”,开篇以“鞭石下沧海”的神话典故起兴,这一典故源自于《三齐略记》。传说秦始皇想要通过东海去游览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但苦于大海阻隔。当时有神人协助秦始皇,用鞭子驱赶石头下海,想要填平东海从而开辟出一条通往仙山的道路。这些石头被鞭打后便化作了一群大雁,飞向了天空。词人运用这个典故,意在暗示秦始皇如同那个妄图鞭石填海的神人一样,有着好大喜功、不切实际的野心。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和虚荣,滥用民力,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比如修建阿房宫等浩大工程,最终导致天下疲惫不堪,民不聊生,也为秦朝的迅速灭亡埋下了伏笔。“海内渐成空”写出秦朝因过度征发劳力而逐渐走向衰败。“君王日夜为乐,高枕望夷宫”描绘出秦二世沉迷享乐的状态,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伏笔。“方叹东门逐兔,又慨中原失鹿,草昧起英雄”,这句词中“东门逐兔”指秦二世在望夷宫东门逃亡时的狼狈,“中原失鹿”比喻天下大乱,政权易主。“草昧起英雄”则说明在混乱的局势中英雄趁势崛起,展现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不待素灵哭,已识斩蛇翁”,这句词中“素灵哭”是刘邦斩蛇起义时的典故,这里说不等素灵哭泣预示,就已看出刘邦的不凡,暗示刘邦的成功是必然的,体现出历史的必然性和英雄人物的崛起。下片:“笑重瞳,徒叱咤,凛生风”,这句词中“重瞳”指项羽,说他虽有重瞳这样非凡的外表,但只能徒然地叱咤风云,表现出对项羽有勇无谋的嘲讽。“阿房三月焦土,有罪与秦同”,指出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行为和秦朝的罪孽相同,说明项羽虽然推翻了秦朝,但也有自己的过错,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秦固亡人六国,楚复绝秦三世,万世果谁终”,回顾秦朝灭六国和楚国灭秦的历史,提出“万世果谁终”的疑问,表达了对历史兴衰无常和天下归属难以确定的感慨。“我欲问天道,政在不言中”,最后以想要问天道却得不到答案作结,“政在不言中”暗示天意难以捉摸,历史的兴衰有其自身的规律,体现出一种对天道的敬畏和对历史规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