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ū

朝代:唐作者:西鄙人浏览量:2
běi
dǒu
xīng
gāo
shū
dài
dāo
zhì
jīn
kuī
gǎn
guò
lín
táo

译文

黑夜里北斗七星挂得高高,哥舒翰勇猛守边夜带宝刀。吐蕃族至今牧马只敢远望,他们再不敢南来越过临洮。

逐句剖析

"北斗七星高":黑夜里北斗七星挂得高高,

# 北斗七星:大熊座的一部分。

"哥舒夜带刀":哥舒翰勇猛守边夜带宝刀。

# 哥舒:指哥舒翰,是唐玄宗的大将,突厥族哥舒部的后裔。哥舒是以部落名称作为姓氏。

"至今窥牧马":吐蕃族至今牧马只敢远望,

# 牧马:指吐蕃越境放牧,指侵扰活动。,窥:窃伺。

"不敢过临洮":他们再不敢南来越过临洮。

# 临洮:今甘肃省洮河边的岷县。一说今甘肃省临潭县。秦筑长城西起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哥舒歌》是唐朝西部边民对哥舒翰赫赫战功所作的五言绝句。前二句以北斗起兴,借星辰的高峻喻指哥舒翰的威望远播,又以“夜带刀”的细节勾勒其戍边时的警觉形象;后两句以吐蕃不敢越界的现实,侧面展现其保境安民的赫赫战功。此诗语言质朴如民谣,却暗含精妙比喻与深沉敬意,既以“北斗”象征英雄功绩的崇高,又用“不敢过”的直白表述凸显威慑力。全诗音节铿锵,意境雄浑,将边地百姓对将领的崇敬与对和平的珍视熔铸于二十字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哥舒歌》约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由唐朝西部边疆百姓所作。当时哥舒翰领兵大破突厥,且此前多次击退吐蕃侵扰,显著改变了边境局势,起到了安定边疆的重要作用。因哥舒翰戍边期间,令吐蕃不敢轻易越界侵扰,保障了边地百姓的安宁生活,故西北民众为歌颂其赫赫战功,便以民谣形式创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边塞戍守的五言绝句,借高悬的北斗七星、夜色中持刀巡防的将领以及吐蕃不敢越界牧马的边境态势等景象,写出了唐朝将领哥舒翰戍边御敌的卓越功绩,展现了其威慑外敌的强大力量。

2. 写作手法

起兴:“北斗七星高”以夜空高悬的北斗七星为引,巧妙关联下文。北斗在古人眼中是祥瑞与权威的象征,其璀璨夺目、高不可攀的形象,既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又暗喻哥舒翰在百姓心中如星辰般崇高的地位。这一意象的引入,不仅自然地引出下句“哥舒夜带刀”,将天文景象与人物形象相勾连,还为全诗奠定了庄严、崇敬的基调,以星象的宏大衬托出戍边将领的非凡气概,不着痕迹地传递出百姓对哥舒翰的敬仰之情。比喻:“北斗七星高”以天象之景比喻哥舒翰的威声远震,北斗高悬夜空的永恒与稳固,暗喻其镇守边疆的赫赫功绩如星辰般昭著;“哥舒夜带刀”则以“带刀”的细节刻画其戍边姿态,与“北斗”形成虚实呼应,借自然物象的崇高感烘托人物的威严,使边疆将领的威慑力通过景物象征得以强化。侧面描写:首句以“北斗七星高”的天象烘托,借北斗的高悬夜空暗喻其声名如星辰般崇高;后两句“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则从敌军行为落笔,以吐蕃军队仅敢暗中窥探、不敢越过临洮的畏惧之态,侧面印证哥舒翰戍边时的军事威慑力。

3. 分段赏析

“北斗七星高”以天空中高悬的北斗七星起笔,借星象的宏伟壮观奠定全诗雄浑基调。古人常以星辰喻贤能,此处暗将哥舒翰比作高不可及的北斗,不着痕迹地流露出百姓对其的尊崇。紧接“哥舒夜带刀”,一个“夜”字成为关键纽带,既点明时间,将静谧的星空与戍边场景自然衔接,又以具象化的动作勾勒出哥舒翰夜间巡防的警觉形象。这一句用白描手法,将人物置于边疆夜色之中,刀光与星光相互映照,既凸显其守土有责的担当,也暗示着边境随时可能爆发的紧张局势,寥寥五字,让一位英气逼人的将领形象跃然纸上,也让读者感受到其震慑外敌的威严气势。“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诗人以“窥牧马”指代吐蕃的侵扰试探,用含蓄的笔法交代边境的斗争形势。“窥”字精准捕捉到敌方小心翼翼、伺机而动的状态,与前文哥舒翰的警觉形成攻防呼应。“不敢过临洮”则直白道出哥舒翰戍边的卓越成效,临洮作为战略要地,吐蕃的止步不前,侧面印证了哥舒翰军事防御的坚固。这两句诗跨越时间维度,以“至今”强调长久以来的安定局面,既是对哥舒翰功绩的肯定,也展现出百姓对和平生活的珍视,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历史分量,将个人功勋与家国安宁紧密相连。

4. 作品点评

《哥舒歌》以独特视角赞颂哥舒将军的戍边功绩。诗人并未直接刻画其冲锋陷阵的英勇身姿,也未铺陈战场上运筹帷幄的智谋与果敢,而是另辟蹊径,采用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通过描绘边塞军民的生活与感受,以间接含蓄的笔触彰显哥舒将军保家卫国、护佑百姓的卓越功勋,巧妙凸显诗歌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与《敕勒歌》同是天籁,不可以工拙求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气骨高劲,不域于中唐者。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为中国长气。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

# 哥舒御吐蕃,信悍勇。潼关之败,髦矣。此歌盖不欲以一眚掩之。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先着此五字,比兴极奇(首句下)。

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

# 《诗三百篇》,无作者姓氏,天怀陶写,不以诗鸣,而诗传千古。三代下唯恐不好名,汉魏以降,作者林立矣……此西鄙之人,姓氏湮没,而高歌慷慨,与“敕勒川,阴山下”之歌,同是天籁。如风高大漠,古戍闻笳,令壮心飞动也。首句排空疾下,与卢纶之“月黑雁飞高”皆工干发端,惟卢诗含意不尽,此诗意尽而止,各极其妙。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晚晴》

下一篇: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