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ǎn
qíng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2
shēn
jiā
chéng
chūn
xià
yóu
qīng
tiān
lián
yōu
cǎo
rén
jiān
zhòng
wǎn
qíng
bìng
tiān
gāo
jiǒng
wēi
zhù
xiǎo
chuāng
míng
yuè
niǎo
cháo
gān
hòu
guī
fēi
gèng
qīng

译文

我深居简出,俯靠着夹城,春天离去,夏天依然清爽宜人。上天似乎怜惜那生长在幽僻处的小草,人间也格外珍视这傍晚的晴天。晚晴使高阁显得更加高远,夕阳的微光注入小窗,使它变得明亮。越鸟的巢被晒干后,归飞时身体显得更加轻盈。

逐句剖析

"深居俯夹城":我深居简出,俯靠着夹城,

# 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春去夏犹清":春天离去,夏天依然清爽宜人。

"天意怜幽草":上天似乎怜惜那生长在幽僻处的小草,

# 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人间重晚晴":人间也格外珍视这傍晚的晴天。

"并添高阁迥":晚晴使高阁显得更加高远,

# 迥:高远。,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阁:楼阁。,并:更。

"微注小窗明":夕阳的微光注入小窗,使它变得明亮。

# 小窗明:指小窗有一线光明。,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巢干后":越鸟的巢被晒干后,

# 越鸟:南方的鸟。

"归飞体更轻":归飞时身体显得更加轻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晚晴》是唐代李商隐所作的五言律诗,属借景抒情的生活题材诗。开篇点明深居环境及季节特点,“春去夏犹清”营造清新氛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为核心,赋予幽草人格化情感,借晚晴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视,蕴含身世感慨。后两联写晚晴之景,高阁因晴更显辽远,阳光微照小窗,越鸟归飞因巢干身轻,以景衬情。此诗生动勾勒出雨后晚晴时分那明净清新的氛围以及充满生机的景象,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欣慰喜悦之情,展现出其明朗乐观的心境,这也映射出作者初入桂幕时的情绪状态。尽管“晚晴”时光短暂,可诗人却极为珍视,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这般诗句中,便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彼时积极向上的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李商隐自公元838年(开成三年)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作李党)后,便深陷党争的泥沼,一直遭受牛党的嫉恨与排挤。无奈之下,他只能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前往桂林担任幕僚。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核心地带,暂时摆脱了牛党时时投来的冷眼,在精神上也获得了一种解脱,这首《晚晴》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晚晴》乃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五言律诗。此诗勾勒出雨后晚晴时分,那清新明净的独特境界,以及充满生机活力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欣慰与喜悦,展现出其明朗乐观的胸怀。它真实映照出作者在桂幕初期的心境与情绪状态。

2. 写作手法

拟人:“天意怜幽草”,赋予“天意”以人的情感“怜”,仿佛上天有意怜惜幽僻处的小草,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小草在晚晴中得到滋润的情景,也暗示诗人自己如幽草般在困境中得到慰藉。烘托:“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通过描写晚晴给高阁和小窗带来的变化,以周围环境的变化烘托出晚晴的独特氛围,高阁因晚晴显得更加高远,小窗因夕阳微注而明亮,从侧面展现出晚晴的美好。托物言志:“天意怜幽草”一句,巧妙地赋予自然之物“幽草”以人的情感与特质,使其仿佛被人格化,这无疑引发了读者的诸多联想。诗人自身的命运与幽草有着相似之处,所以他很容易从幽草身上找寻到自己的影子。此句实则寄寓着诗人对自身经历的感慨。此刻,他在为当下难得的幸运际遇感到欣喜的同时,不经意间也流露出对曾经所遭受厄运的黯然神伤。或许可以说,正是因为经历过往昔的艰难困苦,才让他对当下的幸运有了更为深切的珍惜与欣慰。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点明自身居所幽静偏僻,俯临夹城,时节正值清爽温和的初夏。初夏时节多雨,岭南地区更是如此。长时间的降雨后天气转晴,傍晚时分云开雾散、阳光初现,世间万物瞬间焕发生机,人的精神也为之一振。这般景象与感受,本是平常人都曾经历、共同拥有的。而李商隐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未泛泛地描绘晚晴之景,也没有进行琐碎细致的刻画,而是独独选取生长在幽暗角落、不引人注目的小草,从虚处着笔,暗暗寄寓晚晴之意,进一步抒发自己对晚晴别具一格的感悟。​颔联描绘长期遭受雨潦困扰的幽草,突然迎来晚晴,得以沐浴余晖从而增添生机。诗人触景生情,突发“天意怜幽草”的奇妙想法。这使得作为自然之物的“幽草”在无形中被赋予了人格,引发读者诸多联想。李商隐自身的命运与之相似,自然而然地从幽草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此处寄托着诗人的身世感慨。他在为当下的幸运际遇感到欣慰的同时,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往昔不幸遭遇的伤感,又或者说正因为有过往的厄运,才更觉当前幸遇的珍贵。由此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并赋予“晚晴”特殊的人生内涵。晚晴景色美丽却转瞬即逝,人们在欣赏留恋之时,常常会因它的匆匆离去而感到惋惜惆怅。但诗人并不在意其短暂,而是着重强调“重晚晴”。从这里,能够体会到一种格外珍惜美好却短暂事物的情感,以及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颈联的描写凝练而富有深意,饱含寄托,随后则转向对晚晴细致入微的刻画。如此虚实结合、疏密相间,使整首诗节奏张弛有度,避免了平板与单调。雨后晚晴,云雾消散,登高远眺,视野愈发开阔,所以才有“并添高阁迥”。此句从侧面描绘晚晴,写景视角由内向外拓展;下句“微注小窗明”则从正面着笔,视角由外向内收缩。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小窗之上,带来一丝光亮。由于是傍晚的斜晖,光线显得微弱而柔和,故而称“微注”。即便如此,这一缕斜晖依然给人带来愉悦与慰藉。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生动展现出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将“重”字具象化了。​尾联描写飞鸟归巢,身姿轻盈敏捷,这同样是登高眺望所见之景。“巢干”“体轻”紧扣“晴”字,“归飞”契合“晚”意。通常情况下,归巢的宿鸟会触动旅人的羁旅愁思,在此处却成为烘托喜晴情绪的元素。古诗中有“越鸟巢南枝”的说法,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我比拟的意味。倘若说“幽草”象征着诗人“沦贱艰虞”的坎坷身世,那么“越鸟”则好似当下有所依托、精神振奋的诗人自身。

4. 作品点评

作为一首蕴含寄托的诗作,《晚晴》的创作手法更趋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或许诗人原本并没有明确的托物言志意图,只是在登高远眺之时,偶然与外物接触从而引发联想,情感与情境和谐交融,将那一刹那间独特的感悟融入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浑成,毫无雕琢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唐李义山诗,有“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之句。世俗久雨,见晚晴辄喜,自古皆然。

明俞弁《逸老堂诗话》

# 钟云:妙在大样(“人间”句下)。谭云:此句说晚晴,其妙难知(“并添”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次联澹妙。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 不必然,不必不然,说来却便似确然不易,故妙(“天意”二句下)。

清黄周星《唐诗快》

# 二四妙在将“天意”突说一句,然后对出晚晴。“并添”、“微注”,“晴”字说得深细。结句有意无意,亦是少陵遗法。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

# 义山之诗,妙于纤细,如《全溪作》:“战蒲知雁唼,皱月觉龟来。”《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明末清初贺裳《载酒园诗话》

# 朱彝尊云:“越鸟巢乾后”,写其得意。何焯云:但露微明,已觉心开目舒,五六是倒装语,酷写望晴之极也。

《李义山诗集辑评》

# 程梦星云:此为历所从事者多见憎忌于时,而己亦为所累,久而自明,适有天幸,故于“天意怜幽葶,人间重晚晴”一联微露其旨。结言越鸟归巢。疑在桂管将入京师时作也。

《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 姚培谦曰:晚晴,比常时晴色更佳。天上人间,若另换一番光景者,在清和时节尤妙。小窗高阁、异样焕发,而归燕亦觉体轻。言外有身世之感。

《李义山诗集笺注》

# 玉溪咏物,妙能体贴,时有佳句,在可解不可解之间。风人比兴之意,纯自意匠经营中得来(“天意”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轻秀,是钱、郎一格。五六再振起,则大历以上矣。末句结“晚晴”,可谓细意熨贴,即无寓意亦自佳也。

《玉溪生诗说》

# “并添高阁迥”,妙空迹象,下句便落筌蹄。第三句亦胜对句。

《唐诗笺要》

# (义山)咏物入微,写照妙语,则如咏云云“潭暮随龙起,河秋压雁声”,咏雨云“气凉先动竹,点细未开萍”,咏晴云“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是皆得象外之趣,尤不可及。

《龙性堂诗话初集》

# 大家数语,结近滞(“人间”句下)。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前半深厚,后半细致,老杜有此格律。

《律髓辑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应物《调笑令·胡马》

下一篇:唐·西鄙人《哥舒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