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o
rén

朝代:元作者:杨维桢浏览量:3
lián
shān
rén
tiān
shí
néng
yùn
zhū
chuí
èr
shí
bào
chóu
rén
shā
rén
shǔ
yáng
ér
xiāng
jiàn
róng
guān
jiàn
zhì
měng
suǒ
tuō
zhàng
jiàn
guī
jīng
shī
jīng
shī
shā
bǐng
qiū
guān
jiǎ
ěr
zhǎo
bào
guān
jīn
shī
míng
zhū
jiān
zhāo
shí
bèi
chén
dǎn
shí
xiōng
rén
gān
lóng
shé
jiàn
xuè
xìng
gǎi
jiū
sǔn
huà
zhì
shēn
nán
xún
shī
guān
shǎn
jiā
sōng
shān
zhǐ
jīn
dàn
sōng
jiǔ
jiàn
mái
sān
jǐng
fēi
jīng
néng
lián
míng
shí
dǐng
néng
shāng
yán
zhī
lái
guān
dàn
wén
shēng
mǎn
tái
shǐ
mǎo
jīn
gōng
qún
xié
dǎn
luò
chēng
rén
xióng
náng
fēng
shì
zhì
dōng
chéng
zhàng
rén
yǒu
qián
yuē
sān
jǐng
dòng
qián
xún
chì
sōng

译文

祁连山那个人天生骨骼清奇、资质不凡,十五岁的时候,就能像朱亥一样挥动沉重的铁椎。二十岁时为了给人报仇,不惜以性命相许,杀起人来,秦舞阳都比不上他。他的行为乡里人无法容忍,官府也难以将他管制。一身的勇猛之气无处寄托,于是手持宝剑前往京城。在京城,刑罚大权由掌管刑狱的秋官执掌,秋官借助他的力量,将他当作守护关卡的虎豹一般的得力助手。今天处死一个叛逆之人,明天诛杀一个奸邪之徒。早上食用悖逆臣子的胆,晚上吃凶恶之人的肝。见到龙蛇的变化,性情开始思索改变,如同鸠隼变化气质一样,自身改变也并非难事。他踏上寻找师父的路途,穿越关中和陕地,舍弃家庭,进入嵩山修行。如今他吃松子,长期不食五谷,将剑埋在三井之下,服用提炼的精华。能够像弥明一样联句,创作关于石鼎的诗句,也能应和商山四皓的紫芝曲。有客人前来敲门,他一句话也不说,只听见屋内满是他的鼻息声。乌台御史卯金公,让一众奸邪之徒闻风丧胆,堪称人中豪杰,将密封奏章之事完成后,便决心向东而去。和谷城丈人早有约定,前往三井洞前寻找赤松子。

逐句剖析

"祁连山人天骨奇":祁连山那个人天生骨骼清奇、资质不凡,

"十五能运朱屠椎":十五岁的时候,就能像朱亥一样挥动沉重的铁椎。

"二十报仇许人死":二十岁时为了给人报仇,不惜以性命相许,

"杀人不数舞阳儿":杀起人来,秦舞阳都比不上他。

"乡里不见容":他的行为乡里人无法容忍,

"官府不见治":官府也难以将他管制。

"猛气奚所托":一身的勇猛之气无处寄托,

"仗剑归京师":于是手持宝剑前往京城。

"京师杀柄司秋官":在京城,刑罚大权由掌管刑狱的秋官执掌,

"假尔爪牙虎豹关":秋官借助他的力量,将他当作守护关卡的虎豹一般的得力助手。

"今日尸一逆":今天处死一个叛逆之人,

"明日诛一奸":明天诛杀一个奸邪之徒。

"朝食悖臣胆":早上食用悖逆臣子的胆,

"暮食凶人肝":晚上吃凶恶之人的肝。

"龙蛇见血性思改":见到龙蛇的变化,性情开始思索改变,

"鸠隼化质身无难":如同鸠隼变化气质一样,自身改变也并非难事。

"寻师度关陕":他踏上寻找师父的路途,穿越关中和陕地,

"弃家入嵩山":舍弃家庭,进入嵩山修行。

"只今啖松久辟谷":如今他吃松子,长期不食五谷,

"剑埋三井飞精服":将剑埋在三井之下,服用提炼的精华。

"能联弥明石鼎句":能够像弥明一样联句,创作关于石鼎的诗句,

"能和商颜紫芝曲":也能应和商山四皓的紫芝曲。

"客来启关不一语":有客人前来敲门,他一句话也不说,

"但闻鼻息声满屋":只听见屋内满是他的鼻息声。

"乌台御史卯金公":乌台御史卯金公,

"群邪胆落称人雄":让一众奸邪之徒闻风丧胆,堪称人中豪杰,

"囊封事毕志即东":将密封奏章之事完成后,便决心向东而去。

"谷城丈人有前约":和谷城丈人早有约定,

"三井洞前寻赤松":前往三井洞前寻找赤松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傅道人歌》乃元末明初文坛巨匠杨维桢以“铁崖体”风骨精心雕琢的乐府佳作。此诗围绕道家修行者傅道人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铺陈叙事,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将历史风云与玄奥道家思想巧妙交织。​ 诗中“寻师度关陕,弃家入嵩山”等凝练意象,如点睛之笔,鲜活勾勒出傅道人从仗剑天涯的世俗侠士,毅然斩断尘缘,遁入山林潜心修行的蜕变历程。“龙蛇见血性忽改,鸠隼化质身无难”两句,堪称神来之笔,以极具张力的象征手法,揭示修行者对生命真谛的深刻参悟,暗喻其精神境界实现质的飞跃。​ 杨维桢在创作中充分发挥“铁崖体”雄奇瑰丽、奇崛险怪的诗风特色,信手拈来“石鼎联弥明”“商颜紫芝曲”等道家典故,虚实结合、妙趣横生,营造出亦真亦幻的艺术境界,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道家世界。这部作品被收录于杨维桢的代表作《铁崖先生古乐府》之中,值得一提的是,还存有“一作傅刽子歌”的版本异文,为后人探究该诗的创作背景与内涵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与研究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杨维桢(1296~1370),元代文学家。一作杨维祯,字廉夫,号铁崖。因擅吹铁笛,自号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杨维桢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一生致力于诗文辞赋的革新,亦工散曲,又善行草书。其尤以倡导古乐府而追随者甚众,形成“铁雅诗派”。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其在创造手法上有浪漫主义的特点,好驰骋异想,运用奇辞,受李贺影响很深。代表作品有《丽则遗音》《铁崖先生古乐府》《东维子文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傅道人歌》作为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铁崖体”乐府诗的作品,其创作素材源自道家修行者傅道人的真实事迹。据御史沃哷允常记载,傅道人早年于世俗中营生,却心怀“约赤松”之志,最终抛却尘世,遁入嵩山修道。杨维桢创作此诗时,正值其古乐府诗创作成熟期,巧妙运用“谷城丈人有前约”等典故,隐喻傅道人与黄石公的渊源,将现实与仙道传说交融,赋予诗歌神秘浪漫色彩;以“寻师度关陕,弃家入嵩山”勾勒傅道人从世俗到隐逸的转变,借“龙蛇见血性忽改,鸠隼化质身无难”的象征手法,展现修行者对生命真谛的领悟。此外,“石鼎联弥明”“商颜紫芝曲”等道家典故的穿插,使作品虚实相生,尽显“铁崖体”雄奇瑰丽、奇崛险怪的风格。该诗收录于《铁崖先生古乐府》,其“一作傅刽子歌”的版本异文,更为后人探究其创作背景与深层内涵提供了丰富线索。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第一段:“祁连山人天骨奇,十五能运朱屠椎。二十报仇许人死,杀人不数舞阳儿。”​开篇以“天骨奇”三字,便为傅道人奠定了非凡的人物基调,凸显其与生俱来的不凡气质。“十五能运朱屠椎”,借朱亥以四十斤铁椎击杀晋鄙的典故,展现傅道人年少时便武艺超群、勇猛无畏;“二十报仇许人死”,则刻画他重情重义、一诺千金的豪侠形象,将其与秦舞阳对比,更突出傅道人远超常人的胆魄,寥寥数语,一个少年侠士的鲜活形象跃然纸上。​第二段:“乡里不见容,官府不见治。猛气奚所托,仗剑归京师。”​这几句讲述傅道人的遭遇与抉择。因他的豪侠行径触犯了世俗的规则,乡里容不下他,官府也无法对其行为进行约束管制。在这样的困境中,他的一身猛气无处施展,于是毅然“仗剑归京师”,寻求新的出路,诗歌节奏紧凑,既交代了人物命运的转折,也为后文故事发展埋下伏笔。​第三段:“京师杀柄司秋官,假尔爪牙虎豹关。今日尸一逆,明日诛一奸。朝食悖臣胆,暮食凶人肝。”​来到京师后,傅道人成为执掌刑狱的秋官手中惩治奸恶的利刃。“今日尸一逆,明日诛一奸”“朝食悖臣胆,暮食凶人肝”,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傅道人惩治奸邪的果断与狠厉,生动展现他在官场除恶扬善、维护正义的形象,将他的勇猛与嫉恶如仇推向新的高度。​第四段:“龙蛇见血性思改,鸠隼化质身无难。寻师度关陕,弃家入嵩山。”​“龙蛇见血”与“鸠隼化质”,以极具道家隐喻色彩的意象,暗示傅道人经历人生起伏后,心性发生转变,开始对生命与修行有了深刻思考。于是,他“寻师度关陕,弃家入嵩山”,毅然决然地放弃世俗生活,踏上求道之路,实现了从世俗豪侠到求道修士的关键转变。​第五段:“只今啖松久辟谷,剑埋三井飞精服。能联弥明石鼎句,能和商颜紫芝曲。客来启关不一语,但闻鼻息声满屋。”​此段描绘傅道人在嵩山修道后的生活状态。“啖松辟谷”“剑埋飞精服”,展现他潜心修行的执着;“能联弥明石鼎句,能和商颜紫芝曲”,引用道家典故,说明他在修道过程中文化修养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客来启关不一语,但闻鼻息声满屋”,以白描手法刻画他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隐士形象,将其淡泊宁静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第六段:“乌台御史卯金公,群邪胆落称人雄,囊封事毕志即东。谷城丈人有前约,三井洞前寻赤松。”​结尾引入“乌台御史卯金公”,借其事迹与傅道人呼应,同样在完成使命后,选择追寻修道之路。“谷城丈人有前约,三井洞前寻赤松”,再次以黄石公与赤松子的典故,强化了傅道人追求仙道、隐逸山林的志向,使诗歌在浪漫的仙道氛围中收尾,余韵悠长。

2. 作品点评

作为杨维桢“奇崛诗风”的作品,《傅道人歌》以独特的艺术备受推崇。清代《元诗选》赞誉其将仙道的超凡意境与侠者的豪迈风骨熔铸于七言乐府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审美特质。诗中“剑埋三井”的意象极具开创性,其蕴含的隐喻与留白之妙,成为后世道教诗歌的范式,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更以该意象为例,深入探讨诗歌创作中“藏锋之法”的精妙运用。从现代学术研究的视角审视,诗中“勇于不敢”这一哲学命题被赋予了更为深邃的精神意涵与思辨特质,由此完成了对侠义文化的创新性重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尹志平《江城子 别樊山先天观道友》

下一篇:元·白朴《水龙吟 九月四日,为江州总管杨文卿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