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家
刘时中(?~?),元代散曲家。洪都(今江西南昌)人。至顺元年,拜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召为户部尚书,未至,改江南行台侍御史,寻擢中丞。刘时中以散曲创作为主,今存小令六十余支,套数三、四首,其中以《水仙子·西湖四时渔歌》最为著名。其小令多写景、叹世之作,风格清新明丽;套数多反映社会现实。今存散曲《端正好》两套、《一枝花》一套、《新水令》一套。
1.
杭州西湖的旖旎风光,给文人骚客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灵感和情思。歌咏西湖的散曲作品,也如同湖山美景那样争奇斗妍,各具风致。这首《醉中天》,是其中不落常套的一首。起首四句,剪裁出四幅不同的画面。第一句,远眺。相思树即连理树,原指异根而同枝相通;西湖岸上花卉林木互相依偎簇拥,交柯接叶,远远望去便会产生连理的感觉。第二句,近观。折枝是花卉画中突出局部主体,而稍取旁景衬托的剪裁性的特写,作者为各色禽鸟所吸引,伫神凝望,连同近旁枝叶的背景,不正是一幅幅绝好的折枝图吗。第三句,湖中。双双比目鱼,当然不是《尔雅》所说的那种唯生一目、不比不行的缣鲽,不过是因为游鱼成群,圉圉洋洋,所以看上去都好像是结伴成对的了。何况观鱼最容易引起像庄子于濠上产生的那种物我一体、移情游鳞的感受,而西湖的澄澈明丽,亦自在句意之中。第四句,岸上。曲中用鸳鸯户三字,造语新警。它既形容出湖岸鳞次栉比的人家,又会使人联想起门户内男欢女悦、熙熙陶陶的情景。这四句固是状写西湖花木之繁、鱼鸟之众、人烟之稠,然而由于用上相思、比目、鸳鸯等字样,便平添了热烈、欢乐和美好的气氛。四幅画面交叠在一起,本身还是静态的,而下承一步步金厢翠铺一句,就化静为动了。金厢即以金镶嵌,有富贵气象,而翠铺又不无清秀的色彩。这一切,自然而然引出了世间好处的考语,用今时的话语来说,这正是人间天堂的意思。铺叙自此,用笔已满,作者突然一折,接上了一句典卖西湖的冷隽语,还特地附上了小注。细细思味,令人叫绝。从注释三所引的原注来看,台、谏分掌弹劾和规谏,所谓有言责;省、院制法令、行政务,所谓有官守;均属于轩冕一流。典也好,卖也好,平民百姓不会沾染,轻视轩冕是理所当然的。这句话从原注理解,便是说:西湖风光如此美好,可不要糊里糊涂,去争当什么台谏省院的高官啊。当了官便不自由,不能流连山水,无往不可。这是避名利、乐山水的一层意思。另一方面,作者引用的是宋谚,宋社已屋,对宋而言,最终结果不啻是典卖了西湖。休没寻思这一句,也多少隐含着对前朝误国君臣的嘲弄,隐含着一点兴亡盛衰之感。双关之意,是颇为巧妙的。
下一篇:元·杨维桢《征南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