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郤縠敦诗书":郤縠重视诗书,
"祭遵事雅歌":祭遵喜好雅歌。
"非才衒空名":那些没有才能却炫耀虚名的人,
"覆败诚不多":导致失败实在是不足为奇。
"小范真我师":范仲淹真是我的楷模,
# 我:一作吾。
"匹马双导戈":单枪匹马,手持兵器。
"笑拥兵十万":谈笑间就能统领十万大军,
"夜下白鹿坡":在夜间奔赴白鹿坡。
王逢,(1319—1388)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避乱于淞之青龙江,再迁上海乌泥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辞张士诚征辟,而为之划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迫上道,坚卧不起。自称席帽山人。诗多怀古伤今,于张氏之亡,颇多感慨。有《梧溪诗集》七卷,记载元、明之际人才国事,多史家所未备。
1. 分段赏析
“郤縠敦诗书,祭遵事雅歌”,以工整对仗起笔,奠定全诗崇儒尚礼的基调。诗人选取春秋郤縠与东汉祭遵两位历史人物,前者以饱读诗书被晋侯拜为元帅,将儒家文化融入军事指挥;后者行军时雅歌相伴,以礼乐教化治军。两个典故的并置,既展现出儒将“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特质,也暗含对传统忠义精神的追慕,为后文议论埋下伏笔,在历史纵深中确立了军事将领应具备的文化品格与道德根基。“非才衒空名,覆败诚不多”以对比手法深化主题。诗人直言:若无真才实学却徒求虚名的将领,往往难逃失败命运。“衒空名”与“覆败”形成因果关联,语言犀利而逻辑严密,既承接前文对贤将的推崇,又通过反面批判,强调学识与品德在军事行动中的决定性作用。此联以议论入诗,使诗歌从单纯的历史叙事转向对军事规律的理性思考,体现出律诗“起承转合”中“承”的过渡功能,为后文具体人物的登场做好铺垫。“小范真我师,匹马双导戈”笔锋一转,聚焦于宋代名臣范仲淹。“小范”二字亲切而崇敬,直接点明诗人对范仲淹的倾慕;“匹马双导戈”则以极具画面感的描写,塑造出范仲淹单枪匹马、手持双戈的英武形象。此联对仗虽不如前两联工整,却以动态笔触打破前文的议论氛围,将读者带入具体的战争场景。范仲淹作为兼具文韬武略的典范,其“师”者形象既呼应首联的儒将传统,又以个体英雄事迹为诗歌注入现实力量,使议论与抒情自然融合。“笑拥兵十万,夜下白鹿坡”以宏大场景收束全诗。“笑”字传神,既展现范仲淹面对十万大军时的从容自信,又暗含成竹在胸的谋略智慧;“夜下白鹿坡”则通过“夜袭”这一军事行动,凸显其果敢决断的统帅风范。此联在空间与时间维度上扩展诗歌意境,从个体英姿转向万马奔腾的战争画面,将儒将的儒雅与武将的勇猛完美统一。同时,“白鹿坡”的地名赋予场景真实感,使抽象的赞美具象化,最终以胜利意象呼应前文对贤能将领的推崇,完成“转合”,深化了“德才兼备方可制胜”的核心主旨。
下一篇:元·周砥《对新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