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朝代:元作者:王逢浏览量:3
xiāng
sàn
tiān
jiē
jìng
tái
fēng
diàn
殿
xīng
cóng
hàn
dàn
zhōng
luò
qiū
zài
tóng
shū
chù
duō
luán
yǐng
céng
bǎo
jiàn
zhū
xiān
zhuì
jīn
suō
jūn
wáng
jiǎn
guǎn
xún
shì
què
luán
chē
gòng
zài
guò

译文

香气飘散在天街,玉珂声已安静,露台上的风殿,这秋夜又是怎样的呢。星星从渐渐暗淡的银河中落下,秋意更多地体现在稀疏的梧桐之处。鸾鸟的影子不曾离开过宝镜,蛛丝早已连缀在金梭之上。君王在茧馆询问往昔之事,却打算乘坐鸾车一同驶过。

逐句剖析

"香散天街静玉珂":香气飘散在天街,玉珂声已安静,

"露台风殿夜如何":露台上的风殿,这秋夜又是怎样的呢。

"星从河汉淡中落":星星从渐渐暗淡的银河中落下,

# 淡:一作澹。

"秋在梧桐疏处多":秋意更多地体现在稀疏的梧桐之处。

"鸾影不曾离宝鉴":鸾鸟的影子不曾离开过宝镜,

"蛛丝先已缀金梭":蛛丝早已连缀在金梭之上。

"君王茧馆询遗事":君王在茧馆询问往昔之事,

"却拟銮车共载过":却打算乘坐鸾车一同驶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词》是元末明初诗人王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一作张雨诗。全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历史典故的化用,抒发了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与今昔变迁的感慨。首联以嗅觉与视觉结合,描绘秋夜天街的静谧与宫阙的冷清,暗示盛世不再的怅惘。颔联运用星河渐淡、梧桐疏落的意象,既点明节气特征,又暗含时光流逝的苍凉感。颈联通过鸾鸟与金梭的意象对比,以“蛛丝”象征岁月痕迹,深化物是人非的哀思。尾联借君王询问旧事的典故,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沉思与无奈。全诗语言凝练含蓄,情景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王逢,(1319—1388)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避乱于淞之青龙江,再迁上海乌泥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辞张士诚征辟,而为之划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迫上道,坚卧不起。自称席帽山人。诗多怀古伤今,于张氏之亡,颇多感慨。有《梧溪诗集》七卷,记载元、明之际人才国事,多史家所未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香散天街静玉珂,露台风殿夜如何”​此联以宫廷夜景开篇,渲染静谧氛围。“香散”暗指时间流逝,玉珂(马饰)静默,暗示车马停歇,渲染出深宫的幽寂。后句以问句“夜如何”引发联想,既点明时间,又隐含对往昔繁华的追忆。通过“露台”“风殿”等意象,暗示君王生活的奢华与孤寂交织,为全诗奠定怅惘基调。颔联“星从河汉淡中落,秋在梧桐疏处多”​此联转写自然秋景,以“星落”与“梧桐疏影”展现秋意渐浓。银河星光渐淡,暗喻盛景消逝;梧桐枝叶稀疏处更显秋寒,通过“淡中落”“疏处多”的对比,以景物萧瑟反衬时光流转的无奈。语言凝练,意象清冷,既写实景,又暗含对人事兴衰的隐喻。颈联“鸾影不曾离宝鉴,蛛丝先已缀金梭”​此联借典抒情,深化历史沧桑感。“鸾影”“宝鉴”象征君王与后妃的往昔欢愉,而“蛛丝缀梭”则暗指时光流逝、繁华不再。通过“不曾离”与“先已缀”的对比,凸显物是人非的哀婉。典故化用含蓄,耐人寻味,体现对旧日宫廷生活的追思。尾联“君王茧馆询遗事,却拟鸾车共载过”​尾联以君王追询旧事作结,呼应前文的历史感慨。“茧馆”或指养蚕之所,暗喻君王勤政却难挽颓势;“鸾车共载”则寄托对往昔治世的怀念。全句虚实结合,既写君王对历史的反思,又以“拟”字点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余韵悠长,深化了全诗的怀古伤今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马钰《捣练子 赠李舍人》

下一篇:元·李俊明《清平乐 壬申岁六月十四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