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荷残":翠荷凋零,
"苍梧坠":梧桐飘落。
"千山应瘦":千山显得消瘦,
"万木皆稀":林木愈发稀疏,
"蜗角名":如蜗牛角般微小的名声,
# 蜗角名:如同蜗角那样的虚名,比喻渺小不足道的浮世虚名。
"蝇头利":如蝇头般细小的利益。
# 蝇头利:如同苍蝇头那样的小利。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润。
"输与渊明陶陶醉":都比不上陶渊明那样沉醉在自我的世界里,
"尽黄菊围绕东篱":东篱下开满了黄色的菊花。
"良田数顷":有几顷良田,
"黄牛二只":黄牛有两只,
"归去来兮":不如就这样归去。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归隐田园的元曲。此曲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隐含对官场名缰利锁的批判,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倾慕。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翠荷残,苍梧坠”为近景特写,刻画眼前凋零之态;“千山应瘦,万木皆稀”为远景铺陈,勾勒秋日萧瑟全景。由近及远,层次递进,共同构成秋意弥漫的空间层次。起兴:“翠荷残,苍梧坠”以秋日物候起兴,通过残荷枯梧的衰败景象,引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奠定全曲悲凉基调,如《诗经》常用“关关雎鸠”起兴之法。用典:“蜗角名,蝇头利”巧用《庄子·则阳》中“蜗角之争”的典故,典故原意是说蜗牛的左右角各有国家,两国常为争地而战,喻指微小的利益与虚名。作者在曲中用此典故,将世人追逐的名声比作蜗角、利益比作蝇头,直白点出这些事物的渺小不值,以此表达对追名逐利的不屑,
3. 分段赏析
“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这四句写景,由近到远,从真切具体到博大苍莽,层次分明。近处,翠绿的荷叶已然残败,往昔的风姿不再,只留下凋零的残躯在风中瑟瑟;枯黄的梧桐叶纷纷坠落,似是在诉说着时光的无情。目光逐渐拉远,连绵起伏的千山,仿佛因秋意的侵袭而消瘦下去,那是草木凋零后山体轮廓的裸露,尽显萧瑟;漫山遍野的万木,枝叶变得稀少,曾经的繁茂已被疏落所取代。作者巧用“残”“坠”“瘦”“稀”四字,写出了百卉俱腓、草木摇落的萧瑟秋景,凸显了疏木衰林、万物悲秋的肃杀之气,塞空而下,读之不弱于杜甫“无边落森萧萧下”的气概。其中一个“应”字更是耐人玩味,赋予了千山以人的情感,仿佛群山若有感知,也会因这秋的到来而憔悴消瘦。其实,春华秋实,季节更替,秋本无所悲,正如宋代杨万里所说:“秋气堪悲未必然。”只是因作者在这秋景中触景生情,有感于岁月迟暮,有如草木凋零,故觉秋景惨然多凄。回首人生旅途,大半生已过,却仍然碌碌风尘,为名缰利锁所羁。“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菊围绕东篱”由景物转入人事。“蜗角名,蝇头利”两句巧妙用典。蜗角,典出《庄子·则阳》,去蜗牛左角上有触氏国,右角上有蛮氏国,为争地而战,伏尸百万,不过是在微小之地争得毫无意义的虚名;苏轼满庭芳词又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之句。在此,作者以此来表达对世间名利的极度鄙视,认为这些所谓的名利,不过是虚幻且微不足道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者深感自己在识时务、知进退方面,远不及陶渊明。陶渊明能够摆脱官场的束缚,沉醉于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之中,东篱下黄菊环绕,尽享闲适。一个“输”字,饱含着作者对陶渊明的无限倾慕,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未能及早归隐田园的悔恨,颇有“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良田数顷,黄牛二只,归去来兮”最后三句,“良田数顷、黄牛一只、归去又来”是作者预想归后田园生活的蓝图。一想到躬耕田亩,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与官场的风波,便欣然神往,故最后以“归去来兮”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强烈的归隐决心,渴望像陶渊明一样回归自然,摆脱尘世的纷扰。
4. 作品点评
此曲借景物起兴,以情感收束,皆统一于“落叶归根”的核心旨意。篇章之中虚实相生,景与情、古与今、人与我、当下与未来,互相交织,既有对照映衬,亦含省察深思,更见憧憬展望。曲辞委婉而奔放,音调苍郁而激切。
上一篇:元·薛昂夫《庆东原·西皋亭适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