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入麒麟阁":不期望麒麟阁的画像,
# 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内。画功臣像于其上,苏武是第十一人。
"时时望帝乡":也时时把故国遥望。
# 帝乡:京城。
"寄书元有雁":大雁送来苏武的音信,
# 寄书元有雁:意为苏武北海牧羊时茹毛饮雪,雁足传书。
"食雪不离羊":在北海牧羊时茹毛饮雪。
"旄尽风霜节":牧羊时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 旄尽风霜节:指苏武持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旄:古时旗杆或节杖头上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子;风霜节:比喻节操高洁。
"心悬日月光":心中却有日月的光芒。
"李陵何以别":李陵送别了归国的苏武,
# 李陵何以别:指苏武回归汉朝时,李陵置酒送别事。李陵:汉朝将领,率兵击匈奴时,兵败屈节投降。后苏武归汉时,李陵曾置酒相送。
"涕泪满河梁":不断的泪水洒满河粱。
# 河梁:桥梁。
元代文学家
杨维桢(1296~1370),元代文学家。一作杨维祯,字廉夫,号铁崖。因擅吹铁笛,自号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杨维桢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一生致力于诗文辞赋的革新,亦工散曲,又善行草书。其尤以倡导古乐府而追随者甚众,形成“铁雅诗派”。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其在创造手法上有浪漫主义的特点,好驰骋异想,运用奇辞,受李贺影响很深。代表作品有《丽则遗音》《铁崖先生古乐府》《东维子文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题苏武牧羊图》是元代杨维桢创作的五言律诗,作为题画诗,它以苏武牧羊的故事为题材。全诗情调悲壮深沉、慷慨激越,热情歌颂了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崇高民族气节。
2. 写作手法
直接抒情:“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以凝练笔触勾勒出苏武羁留匈奴十九载的心境。麒麟阁虽未留其功名,但他遥望故土的目光从未偏移,一个“望”字如点睛之笔,将其对汉室的眷恋与忠贞诠释得淋漓尽致。诗句开篇即奠定基调,生动展现出苏武矢志不渝的崇高气节。细节描写:“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是典型的细节描写,通过苏武在匈奴牧羊时靠大雁传书、宁肯食雪也不离开羊群的细节,体现他在艰难环境中始终心向汉室、坚守气节的品质。正衬:“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以李陵的涕泪横流来衬托苏武的坚定不移。李陵投降匈奴,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崇高民族气节。用典: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如“麒麟阁”是汉代悬挂功臣图像的地方,这里借指苏武未能进入麒麟阁受表彰,却依然心向汉室,突出其忠贞;“寄书元有雁”运用了苏武牧羊时通过大雁传书的典故,表现苏武对汉朝的思念以及坚守信念的精神;“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则以李陵与苏武的泣别,衬托苏武的高尚气节。
3. 分段赏析
首联“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如椽巨笔点破主题。麒麟阁本是汉代表彰功臣之处,苏武虽未获此殊荣,却在被匈奴无理扣留的十九年间,时刻遥望故国,一个“望”字,将其深切的思乡之情与忠贞品格展露无遗,开篇便奠定了歌颂苏武高风亮节的基调。中间两联“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选取典型细节,以细腻笔触勾勒苏武在匈奴的艰难处境与坚定心志。“寄书元有雁”化用鸿雁传书典故,暗含苏武与汉通信的不易;“食雪不离羊”则描绘出他被流放北海后,在荒无人烟之地,以雪水解渴、与羊群为伴的艰苦生活。匈奴为迫其投降,施以幽禁、断粮等种种非人手段,苏武却“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宁死不屈。而“旄尽风霜节”中,节杖上的旄毛在风霜侵蚀下脱落殆尽,可苏武心中的气节始终坚如磐石;“心悬日月光”更是直抒胸臆,表明他心怀家国,信念如日月般澄澈、坚定。尾联“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巧妙引入李陵这一人物,以李陵送别苏武时的羞愧涕零,反衬出苏武不辱使命、持节归汉的光辉形象。李陵曾投降匈奴,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一反衬之下,苏武的爱国精神与高尚气节愈发熠熠生辉,令人肃然起敬。全诗通过精巧的构思与生动的描写,让一位坚贞不屈的民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读来震撼人心,彰显出诗人对苏武由衷的赞美与敬仰。
4. 作品点评
杨维桢以凝练笔触,将苏武这一忠义之士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忠于国家民族,面对仇敌的威逼利诱,哪怕历经百般折磨仍坚守本心,崇高的民族气节熠熠生辉。诗中描叙、议论、抒情交织,全诗语言淳朴自然,亲切生动,毫无晦涩之感,在质朴的词句间,尽显苏武精神的伟大,也传递出诗人的深切敬意。
# 这是一首题画诗,借题苏武牧羊图表彰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不详当代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霍松林选集第十卷·历代好诗诠评》
上一篇:元·丁鹤年《逃禅室解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