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zhòng
shí
yǐn
shì
běi
huán

朝代:元作者:王恽浏览量:2
fēn
fēn
shù
sǒng
xiè
hòu
nán
lùn
yǒu
jiǎ
fù​
lián
duō
gǎn
kǎi
dōng
mén
lián
bīn
guǎn
liú
sān
sù​
宿
tiān
qiǎn
yōu
huái
怀
wèi
shū
jué
xiōng
zhōng
wén
wèi
yǒu
jiǔ
fēng
xīn
shuō
jiā
shū

译文

世间各种低劣的学说总是习惯于阿谀奉承,在淇水之南偶然相遇,与你畅谈深感收获颇丰。我像贾谊一样自怜身世,心中多感慨,为何要在城东门纠结于孤虚之术。阴雨连绵,在宾馆留宿了三晚,上天让我们借此机会一抒胸中郁结。感到你讲述的学问是我从未听闻的,你提出的“九峰新说”堪称历法家的经典。

逐句剖析

"纷纷末术例从谀":世间各种低劣的学说总是习惯于阿谀奉承,

# 从谀:亦作“从臾”。奉承。从,通“怂”。,末术:不能治本的法术。

"邂逅淇南论有余":在淇水之南偶然相遇,与你畅谈深感收获颇丰。

"贾傅自怜多感慨":我像贾谊一样自怜身世,心中多感慨,

"东门何意泥孤虚":为何要在城东门纠结于孤虚之术。

# 孤虚:古代方术用语。即计日时,以十天干顺次与十二地支相配为一旬,所余的两地支称之为“孤”,与孤相对者为“虚”。古时常用以推算吉凶祸福及事之成败。,泥:拘泥、局限。,东门:复姓。

"雨连宾馆留三宿":阴雨连绵,在宾馆留宿了三晚,

"天遣幽怀为一抒":上天让我们借此机会一抒胸中郁结。

# 幽怀:隐藏在内心的情感。,天遣:上天指使。

"觉我胸中闻未有":感到你讲述的学问是我从未听闻的,

"九峰新说历家书":你提出的“九峰新说”堪称历法家的经典。

# 家书:家信。,九峰:借喻九疑山。按原诗注:“九峰一作一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姬仲实隐士北还》是元代诗人王恽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直言世间充斥着阿谀奉承的不良之风,二人则与众不同;颔联运用贾谊自怜且多感慨的典故,表达出对友人见解的高度认同,并凸显出世俗对真知的漠视;颈联描绘因雨而留客,二人尽情倾吐心声,抒发内心深处的幽怀;尾联赞美友人所阐述的见解新颖,自己闻所未闻,钦佩之情溢于言表。整首诗语言质朴无华,却饱含真挚情感,展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在学术追求上的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王恽(1227~1304),元代文学家。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河南卫辉)人。中统年间入仕,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卒赠翰林学士承旨,谥文定。王恽与王博文、王旭齐名,其各类诗体均有涉及。其诗受元好问影响极深,崇尚气骨风神,推崇唐诗气象,主张“温醇典雅”“平淡而又含蓄,雍容而不迫切”。其词清丽雅正,平易通达,风格接近苏轼、辛弃疾。清末况周颐《蕙风词话》称赞其词“清浑超逸,近两宋风格”。诗歌作品有《侠义行》《长庆行》《燕城书事》等。有《秋涧先生大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整首诗围绕送姬仲实隐士北还展开,营造出一种真挚的情感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赏与送别时的不舍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贾傅自怜多感慨”运用贾谊的典故。“贾傅”典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谊是西汉政论家,少年得志却被贬长沙,最终郁郁而终,成为历代文人寄托才士不遇的代表。诗人以贾谊自比,表明自己对世事有诸多感慨,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暗示了自己与贾谊类似的心境。反衬:“东门何意泥孤虚”,“东门”所涉及的“孤虚”之学,是姬仲实所钻研的学问,但诗人却用“何意”表达出对世俗之人难以理解这种学问的疑惑。诗人深知姬仲实学问的价值,而世俗却对此漠视,这种反差进一步衬托了世俗对真正学问的忽视,同时也凸显出诗人与友人的惺惺相惜。

3. 分段赏析

首联“纷纷末术例从谀,邂逅淇南论有余”,诗人开篇感慨世间流行的末流之术大多是阿谀奉承之辈所为,幸运的是在淇南与姬仲实偶然相遇,且彼此之间有说不完的话题,为全诗奠定了对姬仲实赞赏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二人交流内容的描述。颔联“贾傅自怜多感慨,东门何意泥孤虚”,运用典故,以贾谊自怜感慨暗示姬仲实的才情与内心感慨,又以东门拘泥孤虚之术反衬姬仲实的与众不同,从侧面表达对姬仲实的认同与赞赏,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层次。颈联“雨连宾馆留三宿,天遣幽怀为一抒”,描绘了诗人与姬仲实因雨在宾馆共处三宿,仿佛是上天有意让他们借此机会抒发内心的幽怀,进一步体现出二人关系的融洽以及交流的深入,为尾联表达对姬仲实见解的钦佩做铺垫。尾联“觉我胸中闻未有,九峰新说历家书”,诗人直接表明姬仲实所讲的“九峰新说历家书”让自己大开眼界,闻所未闻,将对姬仲实的钦佩之情推向高潮,同时也流露出送别这样一位有独特见解友人的不舍,深化了诗歌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许有壬《如梦令·火榻只宜春早》

下一篇:元·马钰《苏幕遮 看送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