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
zhí

朝代:元作者:王冕浏览量:3
pāi
jiàn
cháng
bǎi
chǐ
fēi
fān
xià
zhí
hào
hào
tiān
qiū
táng
táng
míng
yuè
chuāng
jīng
liǎng
àn
huā
yǐng
sān
shēng
hǎi
làng
zhuǎn
shǒu
kuáng
wàng
西
běi
dàn
yān
huāng
cǎo
shì
yōu

译文

船桨拍打河水,坚固的船桨与疾行之势不相上下,百尺高的船帆猎猎扬起,正朝着下直沽方向疾驶。辽阔的蓝天之下,秋日的氛围清冷肃杀,皎洁的明月朗朗照着,夜晚的窗牖显得空寂清冷。河两岸的旌旗招展,倒映着芦花的朦胧影子,战鼓咚咚敲响三声,海浪随声翻涌奔腾而来。转头放声高歌,目光遥望西北方向,轻烟缭绕、荒草萋萋之处,便是那古老的幽都。

逐句剖析

"拍河健橹比长驱":船桨拍打河水,坚固的船桨与疾行之势不相上下,

"百尺飞帆下直沽":百尺高的船帆猎猎扬起,正朝着下直沽方向疾驶。

# 直沽:即海河,在天津市北。

"浩浩碧天秋气肃":辽阔的蓝天之下,秋日的氛围清冷肃杀,

# 浩浩:广大貌。

"堂堂明月夜窗虚":皎洁的明月朗朗照着,夜晚的窗牖显得空寂清冷。

"旌旗两岸芦花影":河两岸的旌旗招展,倒映着芦花的朦胧影子,

"鼙鼓三声海浪趋":战鼓咚咚敲响三声,海浪随声翻涌奔腾而来。

"转首狂歌望西北":转头放声高歌,目光遥望西北方向,

"淡烟荒草是幽都":轻烟缭绕、荒草萋萋之处,便是那古老的幽都。

# 幽都:指大都,即今北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下直沽》是元代诗人王冕的七言律诗,描绘了月夜乘船前往直沽的经历。诗中写到,抵达直沽时河道宽阔、水深流急,船桨击打着水面有力前行,百尺帆篷在风中疾驶如飞。“碧天”“明月”两句,展现了天空辽阔的景象,因正值深秋,更添秋意的萧瑟;明月高挂,清辉透过船窗,内外一片澄明。“旌旗”“鹫鼓”一联,则描绘了月光下芦苇摇曳的朦胧画面,与海浪奔涌的壮阔声势交织。尾联是全诗的情感核心,诗人“望西北”看向故都,看到“淡烟荒草”的衰败景象,流露出对王朝兴衰、时代变迁的感慨。全诗以行旅为线索,融写景抒怀为一体,意境雄浑又含沉郁之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王冕(1287~1359),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幼年牧牛,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后归隐九里山,靠卖画为生。其工墨梅,所作墨梅,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偶用胭脂作没骨梅。其诗风格豪迈刚健,不受常规格式的束缚。他还兼擅竹石,长于刻印。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等。著有《竹斋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月夜乘船前往直沽途中所见的河道宽阔、水深流急之景,碧天明月下的辽阔秋夜,旌旗鹫鼓与芦苇海浪交织的朦胧壮阔画面,最后转向西北,以淡烟荒草的萧瑟点出对王朝落幕的感怀。

2. 分段赏析

首联“拍河健橹比长驱,百尺飞帆下直沽”,开篇写“拍河”“健橹”写出船桨击水的有力,“比长驱”状船行之迅疾;“百尺飞帆”则以夸张手法凸显船帆之高、风力之足,“下直沽”点明行船目标。两句通过“健橹”“飞帆”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江风浩荡、船行如箭的行旅图。颔联“浩浩碧天秋气肃,堂堂明月夜窗虚”转向秋夜景致的刻画。“浩浩碧天”展现天空的辽阔,“秋气肃”点出季节的清冷;“堂堂明月”以“堂堂”状月光明亮、正大,“夜窗虚”则借月光洒进空窗的细节,暗写舟中夜的寂静。这两句由动入静,以“秋气肃”的苍茫与“明月虚”的幽寂交织,为后文的抒情铺垫了清冷而开阔的氛围。颈联“旌旗两岸芦花影,鼙鼓三声海浪趋”“旌旗两岸”可见岸边旗帜飘扬,“芦花影”则以白色芦花点缀其间;“鼙鼓三声”是耳边传来的战鼓轰鸣,“海浪趋”则写海浪随鼓声涌动的动态。视听交融间,既有船队行进的壮观,又有自然景物的柔美,更有气势的升腾,画面层次丰富。尾联“转首狂歌望西北,淡烟荒草是幽都”由景及情,收束全诗。“转首狂歌”写诗人突然转身放歌的动作,可见情绪的激荡;“望西北”点明眺望方向,“淡烟荒草是幽都”则以朦胧的烟景、荒芜的草色,勾勒出“幽都”的萧瑟景象。结合元代历史背景,“幽都”或暗指故都,此处以景结情,将对行旅的感慨、对故地的追思融入苍茫烟景,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关汉卿《南吕·四块玉·闲适(其二)》

下一篇:元·王冕《感怀 其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