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门寂寞汝思家":佛门寂寞你想念家乡,
# 空门:佛教名词。佛教认为“诸法皆空”,以“悟空”为进入涅盘之门,故称佛教为“空门”。
"礼别云房下九华":行礼告别禅房下九华山。
# 九华:九华山在安徽省青阳县西南,因有九峰形似莲花,故名。有东岩、四香阁、化城寺等名胜古迹。与峨眉、五台、普陀等山合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云房:古时称隐士或僧道的住所。
"爱向竹栏骑竹马":喜欢在竹栏边骑竹马,
# 竹马:儿童玩具,当马骑的竹竿。
"懒于金地聚金沙":懒得在佛地聚集金沙。
# 懒于金地聚金沙:佛教以金为贵,故有金刚、金幢、《金刚经》、《金光明经》等词。佛家认为寺庙是藏金之地,因此出家修行便是为来世获得福报打好基础,是收聚金沙。金地:佛教典故。佛祖在拘萨罗国有许多信徒,其首都舍卫城一名叫给孤独的老人,用黄金铺地为代价,买下王太子的一座园林——祇园,贡献给佛祖,供其修行传道。后常用金地、布金之地代指寺庙。
"添瓶涧底休招月":在山涧添水时不要招惹月亮,
# 添瓶:汲水的陶罐。瓶:汲水的陶罐。
"烹茗瓯中罢弄花":煮茶时不要戏弄花朵。
# 弄花:一种茶艺,于泡茶时于杯中冲出种种花纹、花样。,瓯:盆盂一类的瓦器、陶器。,烹茗:煮茶。
"好去不须频下泪":好好离去不必频频落泪,
"老僧相伴有烟霞":老僧我以烟霞为伴。
# 烟霞:山水景致。因为山水景致中烟霞所占比重最大,故一般山水美景便称作烟霞。烟指雾霭云烟,霞即阳光晚霞。
唐代著名高僧。
金地藏,新罗(今朝鲜)僧人,真名金乔觉。据说,金乔觉早年曾经来大唐留学,汉学修养颇深,其诗作被收入《全唐诗》。此间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自诲说:“世上儒家六经、道家三清法术之内,只有佛门第一义与我心相合。”于是回国后,毅然抛弃王族生活,削发为僧。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唐代的送别诗。主题围绕送别童子和禅意展开。上阕点明童子因思家而要下山,体现出诗人对童子的关怀与不舍。下阕通过描述童子喜欢在竹栏边骑竹马、懒得在佛地聚集金沙的生活场景,以及诗人自己添瓶涧底、烹茗瓯中的生活细节,传达出一种豁达、超脱的情感,同时也蕴含着禅意,体现出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禅意的追求。
2. 分段赏析
首联“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以质朴笔触道出送别缘起。“空门”乃佛门代称,意味着需勘破执念、放下一切,方能达至身心皆空的修行境界。而“寂”则是修行的关键法门,强调以无思无念为宗,唯有坚守清苦、耐住寂寞,方得真谛。此处“思家”,并非单纯眷恋世俗居所,实则暗喻小童对世间名利的向往与牵挂。“礼别云房下九华”一句,细致描绘了小童的离去过程。他依循礼仪,与同修的师兄弟们一一告别,就此暂别这段佛门因缘。佛门向来讲求缘聚缘散,来去自由,即便离去,也并非彻底斩断与佛法的联系,依据佛门仪规,甚至可多次返俗修行。金地藏应允小童离去,正彰显了佛法的包容与豁达,不强求、不勉强,一切皆顺随本心。修行之路本就是与自我不断抗争的过程,人心易变,却也正因这份可塑性,才使得修行充满可能。善财童子历经五十三参的典故,恰是对这一过程的生动诠释。颔联“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以童趣之景隐喻修行深意。“爱向竹栏骑竹马”,勾勒出孩童偏爱于竹栏边跨竹嬉戏的画面,这份热衷源于内心的眷恋与贪取。所谓“竹马”,不过是一段竹梢,却被当作骏马驰骋,扬起满地尘埃,玩闹得不亦乐乎。这恰似芸芸众生,常沉迷于虚幻表象,将假象认作真实,在虚妄中流连忘返,终致迷失心志。“懒于金地聚金沙”一句,“金地”代指佛门净地,暗含此处蕴藏无尽智慧宝藏。然而小童却无心探寻,这“金沙”并非实指黄金,而是象征着佛门中开启内在智慧、发掘自身宝藏的法门与真谛。诗人借此表达小童尚未领悟修行真意,虽身处佛门圣地,却未能珍惜这难得机缘,错失自我提升与悟道的良机。颈联“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蕴含深邃禅意。“添瓶涧底休招月”中,取水之瓶象征修行者的求索,而涧底之水,既指山中清泉,亦喻内心深处的纯净之境。此处告诫莫学“猴子捞月”,水中月影不过虚幻,正如修行者不应执着于表象,需明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妙理,洞察万象皆空。“烹茗瓯中罢弄花”以烹茶为喻,探讨“禅茶一味”的真谛。世人煮茶时,常被花茶翻滚的姿态、茶具的精美、周遭的景致所吸引,赞叹茶香、器雅、景美,甚至渴望琴音相伴、茶点佐味,在纷繁思绪中迷失品茶本真。实则真正的禅茶境界,在于抛开外在纷扰,用心体悟茶之本质。当内心澄澈,方能领略茶香真谛,使万物与心境相融,达至“一即一切”的空明之境。此二句字字皆禅,值得修行者反复参究,探寻其中妙义。尾联“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尽显金地藏的豁达与智慧。面对即将离去的小童,他温和劝慰,无需因离别而频繁落泪,若心念此地,随时都能重返。这不仅是对小童的安抚,更暗含佛法中缘聚缘散皆自然的深意。“老僧相伴有烟霞”一句,表面是说九华山的云雾烟霞将长久陪伴自己,实则以变幻无常的烟霞喻示世间万物。金地藏借此传达出对世事变迁的透彻领悟——世间诸相瞬息万变,唯有保持内心的澄明与自在,方能坦然面对。此句不仅是对自身修行境界的写照,更是对天下修学者的启示:唯有勘破执念,顺应自然,方能体悟佛法真谛。这种洒脱超然的心境,正是金地藏修行智慧的生动体现,也让整首诗在送别之情外,更添一份深邃的禅意与哲理。
3. 作品点评
《送童子下山》实为一篇精妙的禅意佳作,诗人借送别小童下山的日常之事,深入浅出地阐释佛门教理。字里行间满溢殷切关怀,如慈父谆谆教诲,似长者循循善诱,饱含对修行者的深切悲悯与拳拳爱护,将佛法智慧融入质朴言语,尽显谆谆善诱之情。
下一篇:唐·李白《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