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宪品皆加":你在荆南任职时,官阶与品行都获擢升。
"才罢还除世共华":刚结束前职便迎来新任命,世人都赞这份荣耀。
"恨杀岘山山下路":最恼恨那岘山山下的道路,
"梅花":还有路边的梅花。
"谁醉双瓶玉照沙":曾记谁在那里醉饮双瓶酒,玉色的酒光映照着沙滩。
"涂水听宣麻":你将在涂水之畔聆听任命的诏书。
"行脚阳春起未涯":你宦游的足迹像阳春之气般蔓延,没有边际。
"君去莫嗟风土异":你离去不必感叹异乡风土不同,
"堪夸":值得称道。
"君祖乡邻我祖家":你的先祖与我的先祖,本是同乡邻里啊。
元代文章家、诗人
姚燧(1238~1313),元代文章家、诗人。字端甫,号牧庵,谥号文,河南洛阳人。早年从许衡受学,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姚燧诗、文、词、曲兼擅,尤以文章著名。他为文追求气脉贯通,形成纵横开阖、雄深雅健的文风,多记序之文和碑铭诏诰。其诗以古体见长,写景诗占多数。其散曲内容主要写男女风情,风格以风流蕴藉为主。主要作品有《夕佳亭》《云东楼》《水调歌头·岳阳寄定庵王万户》《水调歌头·守岁》等。著有《牧庵集》。
1. 分段赏析
上阕:“荆宪品皆加。才罢还除世共华”开篇直写友人的仕途顺遂:在荆南(“荆宪”)任职时政绩突出,官阶得以提升;刚结束前职便获新任命,其荣耀为世人所共赞。“品皆加”“世共华”既肯定其才干,又暗含对其仕途光明的赞许,起笔便奠定积极基调。“恨杀岘山山下路,梅花。谁醉双瓶玉照沙”转入离别场景,“恨杀”一词看似浓烈,实则是对离别地点的怅惘,岘山脚下的道路与梅花,见证过昔日相聚;“谁醉双瓶玉照沙”则以共饮的画面,藏着对过往时光的留恋,离别之愁淡而有味。下阕:“涂水听宣麻。行脚阳春起未涯”“宣麻”指任命诏书,点出友人赴宣城(涂水为其附近水域)就职;“阳春”以和煦春光喻其德政,赞其行事如春风化雨,影响深远,既是对友人能力的认可,也含期许。“君去莫嗟风土异,堪夸。君祖乡邻我祖家”结句笔锋一转,以最质朴的情谊宽慰:不必感叹异乡风俗不同,值得称道的是,你我的祖辈本是同乡邻里。将离别升华为血脉与地域的联结,消解了漂泊感,以“同乡同源”的温暖底色,让送别少了悲戚,多了份笃定与亲切。全词以仕途赞起始,以乡情收束,于离别中见豁达,于平淡中藏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