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án
huā
màn
·
·
zèng
tán
zhě

朝代:元作者:张伯淳浏览量:3
ài
dāng
nián
shào
jiāng
diào
yōu
qíng
jìn
bǎi
huì
chūn
qún
xuān
lǎo
fèng
míng
dōu
lái
tiáo
xián
yǒu
qióng
jiù
xīn
shēng
xiě
chū
tiān
rán
sǎo
kōng
yǎn
qín
zhēng
luò
hóng
tiān
nuǎn
yóu
qīng
ěr
wèi
tīng
xiǎng
guān
sài
fēng
hán
xún
yáng
yuè
zuì
hái
xǐng
xuān
chuāng
jìng
lái
piān
hào
dào
zhōng
huái
怀
bào
zhuǎn
fēn
míng
xiāng
jiàn
jīn
zhāo
chù
zhà
chū
qíng

译文

喜爱面对酒垆的少女,你用高雅的曲调,寄托着幽远的感情。弹奏出春日里百鸟和鸣,聚众喧哗入夜沉寂,只有老凤孤鸣。都来到四根琴弦上,包容的意味无尽无穷、在旧谱和新声里。弹奏出天籁般自然的音律,眼下听熟的蓁筝乐声也一扫而空。红英悄然坠落。天气刚刚转暖。为了它洗耳恭听。联想起关塞的寒风,浔阳的月色,好像沉醉于乐声却还清醒。偏爱这静谥的轩窗,直到一曲终了、曲中的寄托オ转向分明。牢记我们今朝相见是在何处,语溪这里一阵短雨刚刚放晴。

逐句剖析

"爱当垆年少":喜爱面对酒垆的少女,

# 当垆:古时垒土为垆,安放酒瓮,卖酒者坐于垆边称“当垆”。有卓文君当垆故事后,此意象成为歌女等风尘女子指代辞。

"将雅调":你用高雅的曲调,

"寄幽情":寄托着幽远的感情。

"尽百喙春和":弹奏出春日里百鸟和鸣,

# 百喙:百鸟。喙:鸟嘴,引申为鸣声。

"群喧夜寂":聚众喧哗入夜沉寂,

"老凤孤鸣":只有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都来到四根琴弦上,

"有无穷、":包容的意味无尽无穷、

"旧谱与新声":在旧谱和新声里。

"写出天然律吕":弹奏出天籁般自然的音律,

# 律吕:六律、六吕,合称十二律,泛指音律声调。

"扫空眼底秦筝":眼下听熟的蓁筝乐声也一扫而空。

# 秦筝:时弦乐器之一种。相传秦时蒙恬改制,故称。此处指北方乐调。

"落红":红英悄然坠落。

# 落红:落花。

"天气暖犹轻":天气刚刚转暖。

# 轻:轻寒。此句即乍暖乍寒天气之意。

"洗耳为渠听":为了它洗耳恭听。

# 渠:第三人称,他,她。

"想关塞风寒":联想起关塞的寒风,

# 想关塞风寒:指“阳关三叠”一类曲调。

"浔阳月色":浔阳的月色,

# 浔阳月色:化用白居易《琵琶行》诗意。

"似醉还醒":好像沉醉于乐声却还清醒。

"轩窗静来偏好":偏爱这静谥的轩窗,

# 轩窗:轩敞明朗的窗前。

"到曲终、":直到一曲终了、

"怀抱转分明":曲中的寄托オ转向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牢记我们今朝相见是在何处,

"语溪乍雨初晴":语溪这里一阵短雨刚刚放晴。

# 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全称“语儿溪”,又名“沙渚塘”,下入运河。春秋时为吴国驻军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是宋末元初词人张伯淳创作的词作。此词上片聚焦琵琶乐曲本身,描写乐曲旋律的丰富层次与声律的高雅脱俗,凸显其超越世俗乐音的艺术价值;下片转写听者感受,借“落红,天气暖犹轻”的时令氛围,结合典故联想渲染出曲终后“怀抱转分明”的怅惘心境,并以“语溪乍雨初晴”的景色收束全篇。全词以音乐为媒介,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笔法,既展现琵琶演奏的精妙技艺,又传递听者深沉的情感体验,语言凝练而意境苍凉,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末元初诗人

张伯淳(1242—1302),字师道,号养蒙,崇德(今浙江桐乡)人。祖父张汝昌,官至迪功郎,与石门酒官张子修为邻,两家并有池馆园林之胜,号东西园,结社觞咏,时称东西二张。父张琥,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累官朝议大夫、崇德开国男。与赵孟頫为中表,人物相望。张伯淳9岁举童子科,以父荫铨迪功郎、淮阴尉,改扬州司户参军。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约作于元世祖至元年间,作者尚未出仕元朝之时。张伯淳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宋亡后深怀前朝士子的失落感,虽在元朝建立后十余年出任杭州儒学教授,但始终难以消解“被弃无靠”的漂泊心境。词中借琵琶曲调“关塞风寒”“浔阳月色”的幽冷意象,暗喻其身历宋元易代的沧桑体验,以“似醉还醒”的听曲心境,曲折流露对前朝故国的隐微追念与仕途未定的怅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音乐与人生况味​​的​​词​​,它介绍了​​琵琶演奏的精妙技艺与历史意蕴​​,描绘了​​暮春时节落红纷飞、轩窗静听的雅致场景​​,体现了​​对天然音律的极致追求与对世俗乐音的摒弃​​,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怅惘、漂泊天涯的孤寂,以及宋元易代之际士人深沉的怀旧情结​​。

2. 写作手法

联想:“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乐声让人联想起关塞的寒风,既写听者沉醉于乐音,又清醒于现实的矛盾心境。正面描写:“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直接点明琵琶艺术的包容性,四弦虽简,却能承载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创新。侧面描写:“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以静谧轩窗侧面描写听者内心的激荡,凸显“大音希声”的审美境界;结句“语溪乍雨初晴”以景收束,暗示知音难遇的怅惘与时光的短暂美好。化用:“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浔阳江头夜送客”与昭君出塞的典故,将琵琶曲调与“边塞悲音”“天涯沦落”相勾连,暗示乐曲中的边塞悲音。

3. 分段赏析

上片侧重描写琵琶演奏。“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三句开门见山,以“爱”字统领全篇,既赞琵琶演奏者的才情,又暗含听者对雅乐的倾慕。“当垆年少”化用卓文君典故,赋予弹奏者以风流蕴藉的形象;“雅调”“幽情”则点明乐曲的高雅格调与深沉意蕴。“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以多重意象渲染琵琶声的丰富层次。​​“百喙春和”​​以百鸟齐鸣喻乐音的繁复和谐,呼应李商隐“雏凤清于老凤声”的清丽音色。​​“群喧夜寂”​​通过昼夜声响的对比,凸显琵琶声在喧嚣中独守孤寂的张力。​​“老凤孤鸣”​​以凤凰独啼象征乐音的苍劲清越,暗含对技艺超凡的赞叹。“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总括琵琶艺术的包容性:四弦虽简,却能承载古今乐谱的传承与创新,体现“旧谱蕴古意,新声展巧思”的辩证关系。末句“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以“天然律吕”赞其音律浑然天成,以“扫空蓁筝”贬抑其他乐器的嘈杂,强化琵琶的纯粹与卓绝。下片侧重描写听者感受。“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三句转写听者心境。​​“落红”​​写暮春花瓣飘零,暗含时光流逝的怅惘,与乐曲的幽情相呼应。​​“洗耳为渠听”​​化用“洗耳恭听”的典故,既表专注,又暗含对乐音的虔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以历史意象拓宽意境,​​“关塞风寒”​​化用王昭君出塞的苍凉,暗示乐曲中的边塞悲音。​​“浔阳月色”​​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浔阳江头意象,投射天涯沦落的孤寂。​​“似醉还醒”​​用双关听者沉醉于乐音又清醒于现实的矛盾心境,深化情感层次。“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以静制动,​​“轩窗静”​​以环境之静反衬听者内心的激荡,凸显“大音希声”的审美境界。“怀抱转分明”​​写曲终后情感沉淀,从混沌到澄明的转变,暗含对知音难遇的释然。“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以景结情,​​“语溪雨晴”​​点明相遇的地点与天气,以乍雨还晴的短暂美好,隐喻知音相逢的珍贵与无常。

4. 作品点评

此词当有深寄。词人将胸中块垒倾注于琵琶弦音,借商女指端流淌的乐声,暗藏遗民之痛。至曲终声歇,方觉“怀抱转分明”——那弦外之音里,昭君抱恨远嫁的朔风寒意,浔阳江头青衫商妇的沦落悲声,皆是词人感怀故宋的幽咽泉流。琵琶女拨动的何止是丝弦?更是两宋易代之际士人的血泪凝成的时代悲音。词人暂借曲中酒,浇我胸中块垒,于似醉还醒间,与千载知音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弦凝绝处,亡国之郁藉丝竹而泻;声散尽时,遗民之思共月影长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读此词,又能感觉到元初词人本非不能承续南宋中晚期姜夔、张炎以及吴文英的风格,他们开始渐变为粗放,情致颓唐,词笔疏野以致草率,大抵是心态失重后所导致。幽情细写已无氛围和心境,不要说“小舫携歌,晚花行乐”潇酒雅兴略无,那种满耳“羌笛”、“番鼓”的声响已够他们刺激得心烦意乱的。这首词表现的视琵琶手为知音,毫无通常写“当垆”女的雅冶、纤佻味,很有点白乐天浔阳江头的情韵,但意理则已全然不同了。

不详中国诗学会首届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严迪昌《金元明清词精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惟则《晓行吴淞江》

下一篇:元·卢琦《至正己亥六月游壶山宿真净岩访忠门西江陈公江亭 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