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楚天雨":十月的楚地降下冬雨,
"同云暗八荒":乌云遮蔽了八方荒野。
"前山应是雪":前方的山峦本该覆盖积雪,
"此地不成霜":此地却因雨水未结霜。
"气混朝岚重":雨气与晨雾交融显得格外浓重,
"声兼夜漏长":雨声夹杂着更漏声显得夜格外漫长。
"闲庭断来往":寂静的庭院无人往来,
# 闲庭:是寂静的庭院。
"幽思渺无方":幽深的思绪如这冬雨般渺茫无际。
元代诗人
宋褧(1294~1346?),元代诗人。字显夫,大都宛平(今北京)人。泰定元年进士,先后担任秘书监校书郎、翰林编修、监察御史、西台都事、翰林待制、国子监司业、翰林直学士兼任经筵讲官等职务。卒后,朝廷追封范阳郡侯,谥文清。宋褧与兄宋本齐名,人称“二宋”。其诗清新飘逸,间出奇语,诗风受卢仝、李贺影响。有诗《秋日寄牛农师》《满庭芳·汴中寒食》等均为佳作。著有《燕石集》。
1. 分段赏析
“十月楚天雨,同云暗八荒”两句点明时间与地点,描绘出十月楚地冬雨飘落的景象。“十月”明确时节,“楚天”指出地域,“雨”字直接点明主题。“同云”即“彤云”,形容雨雪前均匀遍布的阴云,“暗八荒”则以夸张之笔,生动展现出乌云遮蔽,昏暗笼罩天地四方的情景,为全诗奠定了阴沉、压抑的基调,也营造出一种广阔而萧瑟的氛围。“前山应是雪,此地不成霜”两句是诗人基于对气候的观察与推测。诗人从眼前的冬雨,联想到远处的前山,认为那里或许已经飘雪,而自己所处之地尚未形成霜冻。“应”字表明这是一种推测,体现出诗人细腻的感知与丰富的联想。通过对不同地域气候差异的描写,进一步展现出初冬时节天气变化的特点,也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富有层次感的冬日图景。“气混朝岚重,声兼夜漏长”两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进一步描绘冬雨景象。“气混朝岚重”写清晨时分,冬雨与山间雾气相互交融,使得雾气更加浓重,给人一种朦胧、潮湿之感;“声兼夜漏长”则将冬雨的声音与夜漏声相结合,在寂静的夜晚,雨声伴随着滴漏声,悠长而又清晰,愈发凸显出环境的静谧,同时也暗示了诗人长夜难眠,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之中。“閒庭断来往,幽思渺无方”两句写诗人所处的庭院因冬雨而断绝了行人往来,“閒庭”即寂静的庭院,“断来往”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孤寂。在这样清冷寂静的氛围中,诗人陷入了无边无际、难以名状的幽思之中。“幽思渺无方”既体现出诗人思绪的深沉、悠远,也传达出一种孤独、惆怅的心境,将诗人在冬雨时节的情感推向高潮,使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饱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