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朝代:元作者:宋褧浏览量:3
shí
yuè
chǔ
tiān
tóng
yún
àn
huāng
qián
shān
yīng
shì
xuě
chéng
shuāng
hùn
zhāo
lán
zhòng
shēng
jiān
lòu
cháng
xián
tíng
duàn
lái
wǎng
yōu
miǎo
fāng

译文

十月的楚地降下冬雨,乌云遮蔽了八方荒野。前方的山峦本该覆盖积雪,此地却因雨水未结霜。雨气与晨雾交融显得格外浓重,雨声夹杂着更漏声显得夜格外漫长。寂静的庭院无人往来,幽深的思绪如这冬雨般渺茫无际。

逐句剖析

"十月楚天雨":十月的楚地降下冬雨,

"同云暗八荒":乌云遮蔽了八方荒野。

"前山应是雪":前方的山峦本该覆盖积雪,

"此地不成霜":此地却因雨水未结霜。

"气混朝岚重":雨气与晨雾交融显得格外浓重,

"声兼夜漏长":雨声夹杂着更漏声显得夜格外漫长。

"闲庭断来往":寂静的庭院无人往来,

# 闲庭:是寂静的庭院。

"幽思渺无方":幽深的思绪如这冬雨般渺茫无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冬雨》是元代诗人宋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开篇“十月楚天雨,同云暗八荒”,描绘出十月初冬,楚地天空飘雨,乌云蔽日,晦暗笼罩大地的景象,奠定了全诗阴沉、静谧的基调。颔联“前山应是雪,此地不成霜”,诗人凭借敏锐感知,推测前山或许已飘雪,而此地尚无霜冻,生动展现出地域间气候的微妙差异。颈联“气混朝岚重,声兼夜漏长”,将冬雨与清晨浓重的雾气相融合,渲染出朦胧氛围,且在夜间,雨声伴随着夜漏声,悠长不绝,愈发凸显出环境的寂静。尾联“閒庭断来往,幽思渺无方”,写庭院因冬雨而断绝了往来行人,诗人于其间陷入了无边无际、难以名状的幽思之中。​全诗词句简洁质朴,以自然流畅的笔触,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冬雨笼罩下的清冷、孤寂画面,真切地传达出诗人在冬雨时节的深沉思绪与孤独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诗人

宋褧(1294~1346?),元代诗人。字显夫,大都宛平(今北京)人。泰定元年进士,先后担任秘书监校书郎、翰林编修、监察御史、西台都事、翰林待制、国子监司业、翰林直学士兼任经筵讲官等职务。卒后,朝廷追封范阳郡侯,谥文清。宋褧与兄宋本齐名,人称“二宋”。其诗清新飘逸,间出奇语,诗风受卢仝、李贺影响。有诗《秋日寄牛农师》《满庭芳·汴中寒食》等均为佳作。著有《燕石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十月楚天雨,同云暗八荒”两句点明时间与地点,描绘出十月楚地冬雨飘落的景象。“十月”明确时节,“楚天”指出地域,“雨”字直接点明主题。“同云”即“彤云”,形容雨雪前均匀遍布的阴云,“暗八荒”则以夸张之笔,生动展现出乌云遮蔽,昏暗笼罩天地四方的情景,为全诗奠定了阴沉、压抑的基调,也营造出一种广阔而萧瑟的氛围。​“前山应是雪,此地不成霜”两句是诗人基于对气候的观察与推测。诗人从眼前的冬雨,联想到远处的前山,认为那里或许已经飘雪,而自己所处之地尚未形成霜冻。“应”字表明这是一种推测,体现出诗人细腻的感知与丰富的联想。通过对不同地域气候差异的描写,进一步展现出初冬时节天气变化的特点,也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富有层次感的冬日图景。​“气混朝岚重,声兼夜漏长”两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进一步描绘冬雨景象。“气混朝岚重”写清晨时分,冬雨与山间雾气相互交融,使得雾气更加浓重,给人一种朦胧、潮湿之感;“声兼夜漏长”则将冬雨的声音与夜漏声相结合,在寂静的夜晚,雨声伴随着滴漏声,悠长而又清晰,愈发凸显出环境的静谧,同时也暗示了诗人长夜难眠,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之中。​“閒庭断来往,幽思渺无方”两句写诗人所处的庭院因冬雨而断绝了行人往来,“閒庭”即寂静的庭院,“断来往”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孤寂。在这样清冷寂静的氛围中,诗人陷入了无边无际、难以名状的幽思之中。“幽思渺无方”既体现出诗人思绪的深沉、悠远,也传达出一种孤独、惆怅的心境,将诗人在冬雨时节的情感推向高潮,使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饱满、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胡助《隐趣园八咏 其五 香雪壁》

下一篇:元·泰不华《上尊号听诏李供奉以病不出奉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