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地寒":北京一带气候寒冷,
# 燕地:指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北京一带。这一地区原为周代诸侯国燕国故地。
"花朝节后":每年二月花朝节过后,
# 花朝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据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余寒犹厉":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 犹:仍然。
"冻风时作":冷风时常刮起,
# 冻风时作:冷风时常刮起来。作:起,兴起。
"作则飞沙走砾":刮起就飞沙走石。
# 砾:小石块,碎石子。
"局促一室之内":拘束在一室之中,
# 局促:拘束,形容受到束缚而不得舒展。
"欲出不得":想出去不可得。
"每冒风驰行":每次冒风疾行,
"未百步辄返":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廿二日天稍和":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
# 和:暖和。
"偕数友出东直":我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
# 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偕:一同;一起。
"至满井":到了满井。
"高柳夹堤":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
"土膏微润":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
# 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
"一望空阔":一望空旷开阔,
"若脱笼之鹄":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 脱笼之鹄: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于时冰皮始解":这个时候河上的薄冰刚刚融化,
# 始:刚刚。,冰皮:冰层,指水面凝结的冰层犹如皮肤。,于时:在这时。
"波色乍明":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
# 乍:刚刚,开始,始,出。
"鳞浪层层":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
# 鳞浪:像鱼鳞似的细浪纹。
"清澈见底":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光亮的样子,好像明镜新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 乍出于匣也:乍,突然。匣,指镜匣。,新开:新打开。,晶晶然:光亮的样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
# 山峦为晴雪所洗: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为,被。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
"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
# 拭:擦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鲜妍明媚":娇艳光亮,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寰一样。
#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倩,美丽的女子。靧,洗脸。掠,梳掠。
"柳条将舒未舒":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
# 舒:舒展。
"柔梢披风":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
# 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开、分散。本句省略介词于,即“披于风”。,梢:柳梢。
"麦田浅鬣寸许":麦苗破土而出。
# 麦田浅鬣寸许:意思是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游人虽未盛":游人虽然还不算多,
"泉而茗者":但用泉水煮茶喝的,
# 泉而茗者:“泉而茗者”三句: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泉,这里指汲泉水;茗,这里指煮茶。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罍而歌者":拿着酒杯唱歌的,
# 罍:这里指端着酒杯,名词作动词用。
"红装而蹇者":身着艳装骑驴的,
# 蹇:这里指骑驴。名词作动词用。
"亦时时有":也时时能看到。
"风力虽尚劲":风力虽然还很强,
# 劲:猛、强有力。读jìng。,虽:这里的虽指虽然,而不是即使。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但步行不久便汗流浃背。
# 浃:湿透。
"凡曝沙之鸟":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
"呷浪之鳞":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
# 鳞:借代用法,代鱼。,呷:吸,这里用其引申义。
"悠然自得":都悠然自得,
# 悠然自得: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 毛羽鳞鬣:毛,指虎狼兽类;羽,指鸟类;鳞,指鱼类和爬行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合起来,泛指一切动物。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曾没有春天,
# 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这是对第一段“燕地寒”等语说的。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
# 堕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夫:用于句子开头,可翻译为大概。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
# 潇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惟此官也":恐怕只这个职位了。
# 此官:当时作者任顺天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惟:只。
"而此地适与余近":而此地正好离我近,
# 适:正好。
"余之游将自此始":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
"恶能无纪":怎能没有记述?
# 纪:通“记”,记录。,恶能:怎能。恶,怎么。
"己亥之二月也":这是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 己亥: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
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代表人物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别字孺修,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荆州府公安(今属湖北)人。曾从李贽问学,与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人和主将。袁宏道力矫当时的复古模拟之弊,主张“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并且重视小说、戏曲和民歌在文学中的地位,在当时影响很大。他的作品真率自然,独具一格,其小品文尤受人推崇。著有《袁中郎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文章描绘了明代京郊满井在早春时节的独特风光,从燕地花朝节后余寒肆虐、欲出不得的憋闷,到廿二日天和后与友出东直游满井的畅然,展现了高柳夹堤、冰皮初解、山峦晴雪、柳条将舒、麦田浅鬣等春日郊野景象,还有泉茗、罍歌、红装蹇者等游人活动,以及曝沙之鸟、呷浪之鳞的悠然之态。借满井早春乍现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厌弃官场局促、渴望融入自然的心境,呈现出一种洒脱不羁的生活志趣。
2. 写作手法
欲扬先抑:开篇极力渲染燕地寒春“冻风时作,飞沙走砾”的恶劣环境,写“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突出作者被困城内、渴望出游却不得的烦闷。为后文写满井游的畅快做铺垫,借前后心境变化,凸显郊野之春带来的冲击与触动。对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用对偶句式,点出余寒已退、薄冰初消,春水渐显澄明之色。“始”“乍”紧扣早春,精准贴合时令特点,让语言节奏明快,增强表现力。白描:写景不堆砌词藻,以简练笔法勾勒。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寥寥数语,春水的色泽、形态、清澈度尽现;写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简洁描绘出柳条将展未展、随风轻拂的姿态,以极简文字传递景物神韵。动静结合:“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曝沙之鸟”安闲晒太阳,是静景;“呷浪之鳞”在水波中灵动呼吸,是动景。通过鱼鸟一动一静的情态,概括生物在春光里的悠然自得,展现满井初春的生机与活力,让画面鲜活立体。倒叙:先写花朝节后燕地寒厉、困居室内的无奈,后写廿二日天和出游满井的经历。开篇的“抑”为后文游满井的“扬”做铺垫,且通过回忆式叙述,将“困居”与“出游”串联,形成倒叙结构。既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对春的急切盼望,也借时序回溯,强化满井春景带来的惊喜。对比:以城内“欲出不得”的烦闷,与满井游“若脱笼之鹄”的畅快对比;以城居者不知郊野有春,与自己领略到早春生机对比。突出郊野之春的珍贵,也体现作者发现春景后的欣喜,强调“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的感悟。比喻:“若脱笼之鹄”,将自己出游后摆脱局促、获得自由的状态比作“脱笼之鹄”。借“鹄(天鹅)”自由灵动的印象,生动展现从被困室内的烦闷,到踏入郊野如鸟挣脱牢笼般的畅快心境,直观传递游兴之浓与对自由的向往。“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把初解冰皮、波光乍现的春水比作“新开之镜”,精准捕捉春水清澈、明亮且带早春清寒之感的特质,助读者体会满井春水的形态神韵。拟人:“山峦为晴雪所洗”,积雪由被动地消融变为主动地为山川梳妆打扮,山峰也由一个沉寂的静物变成一个梳洗打扮、髻鬟始掠的美女。这种拟人手法不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临大地、山峰转翠这个变化过程,而且也使积雪和山峰在拟人的手法中显得更加娇艳动人,充满春的气息。情景交融:作者将满心欣喜、对自然的热爱融入景物描写。如“若脱笼之鹄”,借比喻直接展现出游后挣脱局促的畅快心境;描绘山水禽鱼时,“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等语句,在摹景间传递对春景的赞叹,景与情相互渗透,让读者感知作者对自然的陶醉。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开篇勾勒燕地早春轮廓,“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点明地域与时节特点,寒峭是总基调。“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从风的角度强化寒意,“时作”显寒风不定时肆虐,“飞沙走砾”极写风力之强、环境之恶。“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写人在这样环境下的状态,被困于室,想出游却不能,满是烦闷。“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进一步渲染,即便勉强出门,没走多远就被寒风逼回,突出出行之难,为后文游满井的畅快蓄足势,形成强烈的欲扬先抑效果。第二段:“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久困于寒的人们,终于盼来天气转和的契机,一行好友利落出东直城门,奔赴满井,开启春日游赏。“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长堤两侧高柳列阵,经冬的土地微微润泽,视野陡然开阔,作者连日被困的憋闷瞬间挣脱,恰似“脱笼之鹄”——这一精妙比喻,把重获自由的畅快,化作振翅飞鸟的鲜活姿态,让无形心境有了具象模样。“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细看春水,冰层初融,尚未完全消弭的冰与初醒的水交融,波光忽明,层层细浪如鱼鳞叠展,一眼能望穿水底。更绝的是“如镜之新开”的譬喻,早春清冷的光,像刚启匣的新镜透出的幽光,把春水的清、亮、寒,凝在“镜开冷出”的瞬间,精准戳中早春特有的清凛与生机。“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雪后初晴,山峦被残雪涤净,净得像刚拭过的镜面。更妙在以“倩女靧面”作比——春日山峦像少女刚洗完脸,正轻梳鬓发,把山的鲜妍、春日的柔媚,全藏在这梳妆场景里,让静态山峦有了梳妆的动态美、青春的鲜活气。“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柳条是最懂早春的,芽苞半卷半展,柔梢怯生生“披风”,像怕寒又想探春的姑娘;麦田里,寸许麦苗像兽颈新毛,短而齐整,带着破土的莽撞与生机。这一静(麦苗)一动(柳条),把早春“欲醒未醒”的微妙劲儿,攥在读者眼皮底下。“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游人们也耐不住了:煮泉煎茶的、携酒放歌的、红装裹身骑驴慢行的,三三两两缀在郊野。没有摩肩接踵的喧闹,却有“各得其乐”的闲适——这是早春独有的游趣,人不多,却把春的“勾引”劲儿,从山水间拉到人间烟火里。“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风还带着冬的余威,可徒步没几步,后背已微微汗湿。这“劲风”与“汗出”的拉扯,藏着春的狡黠:表面寒凉未退,实则阳气暗涌,把春“渐进式苏醒”的节奏,悄咪咪透给读者。“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把羽毛晒得蓬松发亮;水波里啄浪的鱼,甩尾都带着劲儿。作者偏说它们“有喜气”,这是把自己游春的欢悦,偷偷塞给禽鱼,让天地万物都染上“春来了”的雀跃,连空气里都飘着“悠然”的味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赏完景,作者猛然悟了:郊外的春,早挣脱寒冬枷锁,可城里人居于局促,被寒风唬住,竟错过这生机。这一句像把“春”从自然拽到人间,既是对城居者“困于室而失春”的轻叹,更藏着作者“得见春、得自由”的庆幸——前文所有景与情,都在这“始知”里收束、升华,让满井之游,不止是赏景,更成了一场“挣脱与觉醒”的仪式。第三段:“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官职清闲,能不因游玩而耽误公事,得以在山水间潇洒自在,暗含对官场忙碌拘囿的厌弃。“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满井距离近便,作者决心从此开启游赏之旅,反问强调要记录此次游历。“己亥之二月也”,点明写作时间,简洁收束,让文章完整有序。
4. 作品点评
这篇游记描绘了北国早春的景象,不仅传神地刻画了山川景物的特点,还处处流露出作者悠然陶醉的情感。文章从城中难见春意写起,继而描述郊外寻春的过程,并层层铺陈早春郊原的迷人景色,最终总结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句呼应了开篇所写的困居局促之感,鲜明地展现出城乡之间苦乐迥异、天壤之别的体验,表达了作者对喧嚣尘俗城市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寄情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的向往。全文写景时始终融入这种洒脱悠然的情感,使文字呈现出清新恬静的田园韵律。而简洁有力的白描手法与生动贴切的比喻,则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 柳叶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本无质不上纸,巧借柳枝相形容。
清代江《服堂诗录》
# 简而精,在描绘满井之景时融合其情,修辞十分精彩,是明代优秀记游散文。
教育家丁石孙
上一篇:明·魏学洢《核舟记》
下一篇: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