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复今日":总是今日又今日,
"今日何其少":今日能有多少呢!
"今日又不为":今天又没做事情,
# 不为:不做事情。
"此事何时了":那么这件事情何时才能完成呢?
# 了:完,完成。
"人生百年几今日":人这一生能有几个今日,
# 几今日:有几个今日。
"今日不为真可惜":今日不做事情,真是可惜啊!
"若言姑待明朝至":假如说姑且等到明天到了再去做,
# 明朝:明天。,姑待:姑且等待。,若言:假如说。
"明朝又有明朝事":但是明天还有明天的事情啊!
"为君聊赋今日诗":现在为诸位写这首《今日》诗,
# 聊赋:暂且写。
"努力请从今日始":请从今日就开始努力工作吧。
明代书画家
文嘉(1501~1583),明代书画家。字休承,号文水,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次子,以岁贡生授乌程训导,官至和州学正。文嘉继承家学,善诗文,工小楷。其擅长画山水,笔法清脱,颇近倪瓒,着色山水具幽澹之致,间仿王蒙皴染,亦颇秀润,兼作花卉;还精于鉴别古书画。文嘉有多幅传世作品现存于各地博物馆,如《溪山行旅图》《沧江渔笛图》《曲水园图》等等。著有《和州诗集》《钤山堂书画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劝勉诗,以通俗语言劝诫世人珍惜今日,勿拖延,既饱含对世人虚度光阴的痛惜,又充满对积极人生的热忱呼唤,体现了珍惜时光、今日事今日毕的人生哲理。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这首诗以直白的呐喊直抒胸臆,将惜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开篇“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用叠词与感叹,直接点出时光短促的焦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以反问语气将拖延的后果赤裸裸摆在眼前,不加修饰的质问直击人心。“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更是直白慨叹,用“几今日”点明时光稀缺,以“真可惜”直抒惋惜。末句“努力请从今日始”以祈使句收束,将所有情感凝聚为行动号召,全无含蓄隐喻。
3.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以重复与诘问,点明时光紧迫。“今日复今日”以回环句式模拟时光流逝的节奏,看似重复啰嗦,却如警钟长鸣——每个“今日”都是上一个“今日”的延续,亦是下一个“今日”的起点,循环中暗藏不可逆性。诗人用近乎唠叨的口吻,强化了“今日易逝”的心理冲击。紧接的“今日何其少”以感叹句直抒胸臆,将抽象的时间流逝转化为具体的量。人生不过三万余日,每过一日便少一日,看似普通的“今天”,实则是限量版的一天,“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以设问切入现实场景,矛头直指拖延行为。“不为”是惰性的缩影,“何时了”则是对拖延后果的预判——今日逃避的责任,只会成为明日的负担,甚至永无了结之日。这让读者不得不反思自身的时间态度。中间四句“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以人生视角,深化惜时的道理。“人生百年”是虚指长寿,“几今日”则以反问掀起波澜——即便活到百岁,能真正把握的“今日”又有多少?诗人跳出一日的局限,将“今日”放到整个生命的角度去看,凸显每个当下的稀缺性。“今日不为真可惜”以直白的判断句,将“不为”的后果定性为“可惜”。这不仅是对时间浪费的惋惜,更是对生命价值落空的痛心——当“今日”被虚掷,人生便少了一次接近理想的机会。“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直言拖延的懒惰行为。诗人假设“等待明天”的借口,却以“明朝事”的必然存在打破幻想:明天永远有新的事务,若以“特殊情况”为由推诿,终将陷入“明日复明日”的死循环。结尾两句“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以劝勉作结,提出行动指导。“聊赋”二字看似自谦,实则蕴含着诗人对“今日诗”的郑重期待。他以“赋诗”的形式将哲思凝结为文字,希望借此唤醒世人对时间的珍视。“努力请从今日始”以祈使句收束全诗,将抽象的劝诫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令。“努力”是态度,“从今日始”是方法,二者结合构成了惜时的完整逻辑——既要有即刻行动的决心,也要有脚踏实地的执行力。这两句为全诗注入了积极进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