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头浑似曲江滨":渡口宛如长安曲江畔的胜景,
"谁种桃花隔世尘":是谁种下这隔绝尘世的桃林。
"红雨绿波三月暮":暮春三月,落英如雨染红溪水,
"暖风黄鸟数声春":暖风裹挟黄鹂数声啼鸣,春意渐深。
"舟横落日非无主":夕阳里孤舟横斜却非无主,
"树隔层霞不见人":霞光遮蔽层叠树影,不见隐者踪痕。
"几欲前源访仙迹":我多次欲往仙源探访真迹,
"迷茫何处问通津":却只见迷雾茫茫,无人可问归程。
1. 分段赏析
首联“渡头浑似曲江滨,谁种桃花隔世尘”开篇即以“渡头浑似曲江滨”起兴,将眼前所见的桃花渡之景与唐代长安著名的曲江池滨作比。曲江池是当时文人雅士、达官显贵游赏的胜地,繁华热闹且极具文化底蕴。此句通过类比,暗示桃花渡亦有不输曲江池的美景,引发读者对桃花渡绮丽风光的遐想。“谁种桃花隔世尘”一句笔锋陡转,以疑问之态探寻桃花的种植者,同时“隔世尘”三字极为精妙,点明此处桃花盛开之地仿若与尘世隔绝,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静谧清幽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空灵、悠远的基调,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片远离尘嚣之地的喜爱与向往之情。颔联“红雨绿波三月暮,暖风黄鸟数声春”紧承首联,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暮春图。“红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飘落如雨的动态美,花瓣纷纷扬扬洒落在绿波荡漾的水面上,红绿相映,色彩鲜明,画面感十足。“三月暮”点明时令,既增添了几分时光匆匆、春色将逝的淡淡惆怅,又让这美景更显珍贵。“暖风”轻拂,带来丝丝暖意,“黄鸟数声春”则以声衬静,几声黄鸟清脆的啼鸣,打破了春日的宁静,却更凸显出环境的清幽,生动地展现出暮春时节桃花渡独特的生机与活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春日的美好与灵动。颈联“舟横落日非无主,树隔层霞不见人”由景入情,进一步渲染桃花渡的幽静与神秘。“舟横落日非无主”,一叶扁舟横斜在落日余晖之中,看似无人照管,实则暗示着船主或许正沉浸在这如画的美景之中,又或是暂离片刻,留给人无限遐想。“非无主”三字,既消解了可能产生的荒芜之感,又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树隔层霞不见人”,层层霞光透过繁茂的树林,却不见人影踪迹。此句以“树”和“霞”为屏障,巧妙地遮蔽了人的视线,营造出一种空灵、寂寥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桃花渡与世隔绝的特质,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这份宁静背后可能隐藏的未知的好奇。尾联“几欲前源访仙迹,迷茫何处问通津”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迷茫。“几欲前源访仙迹”,诗人被桃花渡这般超凡脱俗的美景所触动,不禁萌生出探寻前方源头、寻访仙人踪迹的强烈愿望,体现出他对超脱尘世、追寻神秘境界的精神追求。然而,“迷茫何处问通津”却将诗人从幻想拉回现实,面对前方迷茫未知的道路,他不知该向何处询问通往那神秘之地的渡口。此句既表现出诗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探索精神,又流露出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与困惑,使全诗在空灵悠远的意境中,增添了一抹深沉的人生感慨,余韵悠长,令人回味。
上一篇:明·海瑞《治安疏》
下一篇:明·杨基《天平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