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种闲花":我不种植那些普通的闲花,
"池亭畔、":只在池塘亭子旁边、
"几竿修竹":种上几根高雅的长竹。
# 修竹:长长的竹子。
"相映带、":它们相互衬托着、
# 映带:景物彼此衬托。
"一泓流水":还有一池清亮流动的溪水,
# 一泓:一道。
"森寒洁绿":竹子显得冷峭清寒,洁净翠绿。
# 森寒洁绿:指竹子幽深、阴冷、洁净、翠绿。
"风动仙人鸣佩遂":风吹竹林,像仙人玉佩叮当摇动,
# 风动仙人鸣佩遂:风动二句:风一吹像仙人身上的玉佩发出鸣响,雨后像洁净的美女添上了润发的油脂。
"雨余净女添膏沐":雨后初晴,竹子像沐浴过后的洁净女子,增添光润。
# 膏沐:膏沐,古代妇女润发的油脂:抹膏沐。也指洗沐,润泽:日出雾露除,青松如膏沐;是日值微雨,千林尽膏沐。
"未成林":竹子尚未成林,
"难望凤来栖":我难期望有凤凰飞来栖息,
"聊医俗":姑且用来医治我的庸俗吧。
# 聊医俗:姑且医治庸俗。苏轼《於潜僧绿筠轩》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问华胄":若要问这竹子是哪个显贵家族的后代,
# 问华胄:问竹子是哪个贵族的后代。华胄,贵族的后裔。
"名淇澳":它的美名在淇水之弯。
# 淇澳:淇河岸的弯曲处。历史上以盛产竹而闻名。
"寻苗裔":若要寻找它的后代子孙,
"湘江曲":那就去湘江的弯曲之处。
"性孤高似柏":它的品性孤傲高洁如同松柏,
# 孤高:高傲,不合群。此赞竹子的和松柏一样高雅不俗。
"阿娇金屋":也像金屋中的阿娇那般珍贵。
# 阿娇金屋:阿娇,指汉武帝刘彻的姑母(长公主刘娇)的女儿。原指汉武帝刘彻要用金屋接纳阿娇为妇。这里指翠美珍奇的竹子。
"坐荫从容烦暑退":安坐竹荫下,悠闲自在,烦人的暑气自然消退,
"清心恍惚微香触":竹子的清凉之气沁人心脾,恍惚间,似有微微清香袭来。
"历冰霜、":竹子经历风霜冰雪、
"不变好风姿":依然保持美好的风度和姿态,
"温如玉":它的气质温润如同美玉一般。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词,诗中描写了修竹临水、清风雨露中的自然景致及竹子历经风霜而不改其节的品格,表达了竹性孤高、内外俱清、不趋权贵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赞美与自身清雅志趣的寄托。
2. 写作手法
比喻:词中多处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再现了竹子的特征。如“温如玉”句,以玉比竹,表现其外柔内刚、清雅温润的气质,具体形象地刻画了竹的高洁品质,也寄托了作者的人格理想。拟人:如“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将竹子在风雨中的姿态分别拟作仙人佩玉作响、女子沐浴添香,使竹的动态富有生命气息,强化了竹的清雅脱俗形象。
3. 分段赏析
上片“不种闲花”开篇直陈志趣,以“闲花”反衬,突出只择修竹的清雅取向。“池亭畔、几竿修竹”点明竹的生长环境,“修”字既状其形长,更显风姿挺拔。“相映带、一泓流水”中“映带”写竹与水景交相辉映,“一泓”以清亮水流烘托竹的灵动。“森寒洁绿”凝练刻画竹色:“森寒”透幽冷之气,“洁绿”显其净翠本色,强化清寂氛围。“风动仙人鸣佩遂”以“鸣佩”喻竹叶沙响,赋予仙逸气质;“雨余净女添膏沐”借“膏沐”即润发油脂喻雨润竹叶的光泽,拟人化展现雨后青翠欲滴之态。两比喻一重声、一重色,活化竹韵。“未成林”三句转折:“凤来栖”用凤凰非竹不栖的典故,言竹林未茂难引祥瑞,但“聊医俗”化用苏轼“士俗不可医”诗意,点明竹可涤荡心尘的意思。下片“问华胄,名淇澳”追溯竹源,“华胄”与“淇澳”并提,喻其出身高贵。“寻苗裔,湘江曲”续写竹脉,“苗裔”关联湘妃竹传说,暗蕴文化底蕴。“性孤高似柏”以松柏喻其傲骨,“阿娇金屋”典出汉武帝“金屋藏娇”,反衬竹如珍宝却非俗物,强调其珍稀与脱俗。“坐荫从容烦暑退”直述竹荫消暑之效,“从容”兼写人竹共处的闲适。“清心恍惚微香触”中“恍惚”状竹香似有若无的缥缈感,“触”字将抽象“清心”化为可感体验。末句“历冰霜、不变好风姿”凸显竹抗寒不凋的坚韧,“温如玉”以玉温润质地收束,既呼应“洁绿”之外观,更升华其外冷内柔的君子品格。
上一篇:明·杨基《天平山中》
下一篇:明·李攀龙《送皇甫别驾往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