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uò
shí
zhī

朝代:明作者:刘基浏览量:3
ruò
shí
míng
shān
zhī
yīn
yǒu
héng
kuī
fān
ruò
shí
shuài
jiā
rén
zhòu
jǐng
chū
ér
yīn
zhēng
ér
huī
zhù
qiáng
jué
kǎn
shǒu
suì
néng
yǒu
huò
ruò
shí
wéi
zhě
shì
chí
bèi
qiáng
huài
ér
yǒu
chū
wén
niú
yáng
shǐ
zhī
shēng
ér
shí
yān
ruò
shí
zhī
wèi
chū
chì
zhī
zǒu
chū
rén
ér
zhǎo
zhī
rén
yuē
ruò
shí
zhī
ér
zhī
èr

译文

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山北,有老虎经常蹲在他的篱笆外窥视。若石率领他的家人日夜警惕:日出的时候敲响金属,日落的时候就点起篝火,筑墙、挖坑来防守。一年结束了,老虎不能有所捕获。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很开心,自己认为老虎死了就没有对自己形成危害的动物了。从此,他放松了警惕和防备,墙坏了不补,忽然有一天,有一只䝙听到他家的牛羊猪的声音就进去吃它们。若石不知道它是䝙,赶它走,但䝙并不离开。䝙像人一样站立起来用爪子抓死了他。有人说:若石只知道其中一个而不知道另一个,死了也是应当的。

逐句剖析

"若石居冥山之阴":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山北,

# 阴:山的北面。

"有虎恒窥其藩":有老虎经常蹲在他的篱笆外窥视。

# 藩:篱笆。,窥:窥视,偷看。,恒:常常,经常。

"若石帅家人昼夜警":若石率领他的家人日夜警惕:

# 警:警惕。,帅:同率,率领。

"日出而殷钲":日出的时候敲响金属,

# 殷钲:敲响金属。

"日入而举辉":日落的时候就点起篝火,

# 举辉:点起篝火。

"筑墙掘坎以守":筑墙、挖坑来防守。

# 以:用。

"卒岁虎不能有获":一年结束了,老虎不能有所捕获。

# 岁:年。,卒:终,完毕,结束。

"一日":一天,

"虎死":老虎死了,

"若石大喜":若石很开心,

# 大:非常。

"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自己认为老虎死了就没有对自己形成危害的动物了。

# 毒:危害。,以为:认为。

"于是弛其惫":从此,他放松了警惕和防备,

# 弛:放松,放下。

"墙坏而不葺":墙坏了不补,

# 葺:修补。

"无何":忽然有一天,

# 无何:不久。

"有貙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有一只䝙听到他家的牛羊猪的声音就进去吃它们。

# 焉:代词,代牛羊豕。,豕:猪。,貙:一种体小凶猛的野兽,形似狸。

"若石不知其为貙也":若石不知道它是䝙,

"斥之不走":赶它走,但䝙并不离开。

# 走:跑。,斥:呵斥。

"貙人立而爪之毙":䝙像人一样站立起来用爪子抓死了他。

# 爪:名词作动词,用爪子抓。,人立:像人一样站立。人:名词作状语,像人一样地。

"人曰":有人说:

"若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若石只知道其中一个而不知道另一个,

# 其:他的。

"其死也宜":死了也是应当的。

# 宜:应该,应当。,其:他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若石之死》是明代刘基创作的一篇寓言散文。故事讲述若石居住在冥山北麓,因有虎常窥其家,便率家人昼夜防备,一年下来虎无所获。虎死后,若石放松警惕,墙坏不修,结果被䝙入家捕食,他因不识䝙且斥之不走而丧命。刘基运用简洁叙事的写作手法,先叙若石防虎,后写其因虎死而懈怠致被䝙害。文章开篇设险,中间转折,结尾点题。它以小见大,借若石的悲剧,生动揭示了人不能只看到眼前危险解除就盲目乐观、忽视潜在隐患的道理,警示世人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基(1311~1375),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字伯温,号犂眉公,浙江青田(今属文成)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不久弃官隐居。明朝时应召,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追谥文成。刘基与高启、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作品前期多表现人民苦难,抒发报国拯民之志;后期多歌颂承平和叹老伤怀。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不事绮靡。词作结集为《写情集》,以抒情言志为主,表达济世拯民的情怀。写景状物、摹山范水之作较少。散文成就在明初与宋濂并称,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风格古朴浑厚。主要作品有诗《感怀三十一首》,寓言杂文集《郁离子》《卖柑者言》等。著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后皆被收入《诚意伯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若石之死》由刘基创作。刘基对蒙元王朝彻底失望后,选择隐居青田故里。在此期间,他通过创作这篇文言文散文,借若石因麻痹大意而丧命的故事,以小见大,影射社会中一些人因只看到眼前的危险消除,就放松警惕,最终遭遇灾祸的现象,借此抒发自己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当时社会形势的一种隐晦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寓言体散文,属于哲理讽喻类作品。文章讲述了若石因防范老虎而修筑防御工事,却在老虎死后放松警惕,最终被貙兽所害的故事。通过前后对比的情节设置,揭示了"祸患常积于忽微""安危之辨不可偏废"的深刻哲理,批判了只知应对显性威胁而忽视潜在危险的片面思维。文中"墙坏不葺"的细节描写与"人立而爪之毙"的戏剧化结局,共同构成对狭隘认知观的辛辣讽刺,体现了传统寓言借事说理的特征。

2.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全文短小精悍,语言浅近平实,通过写若石因防范老虎而修筑防御,却在老虎死后放松警惕,最终被貙兽所害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居安应思危的深刻道理,发人深思。对比:以"昼夜警"与"墙坏不葺"形成行为反差,以虎患与后来的貙祸构成对照,通过双重转折深化"居安思危"的道理。

3. 分段赏析

“若石居冥山之阴”一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主人公。冥山之阴表明若石居住在山的北面,地理位置相对隐蔽却非完全隔绝,为下文老虎出没埋下伏笔。"阴"字不仅指山的北面,也暗示了主人公所处环境的险恶与隐蔽性。“有虎恒窥其藩”点明了主要威胁的存在。“恒”字表明老虎长期觊觎若石家的羊圈,暗示危险的持续性。“窥”字生动传神,既描绘了老虎伺机而动的姿态,又暗示了若石一家面临的潜在危机。“若石帅家人昼夜警”一句展现了若石的警觉与防范意识。“帅”字显示了他的领导能力,“昼夜警”三字则表明他时刻保持警惕,不分昼夜地防范危险,突显了主人公的勤劳与智慧。“日出而殷钲,日入而举辉”两句具体描写了若石的防御措施。通过日出敲钲、日落举火的具体行动,形象地展示了若石全家严阵以待的状态。“殷”和“举”两个动词准确生动,体现了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筑墙掘坎以守”一句继续描述若石的防御工事。通过构筑物理屏障和陷阱,若石构建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表现了他面对危险时的周密思考和充分准备。“卒岁虎不能有获”一句总结了若石一年来的防范成果。“卒岁”表明时间的推移,“不能有获”突出了老虎最终无功而返的结果,侧面赞扬了若石的智慧和毅力。“一日,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一句是情节转折的关键。一个“喜”字生动描绘了若石如释重负的心情,“毒己者”的自我安慰则暴露了他目光短浅的本质,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伏笔。“于是弛其惫,墙坏而不葺”两句描写了若石松懈的状态。"弛"和"不葺"两个词表明他完全放弃了之前的警惕和努力,墙坏而不修象征着防御体系的崩溃,暗示了灾难的临近。“无何,有貙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一句引入新的威胁。“无何”表明时间短暂,暗示危机的突然性;貙的出现象征着另一种形式的危险,与前文的老虎形成对比,揭示了危险的多样性。“若石不知其为貙也,斥之不走”两句描写了主人公的错误判断。“不知”表明他的无知,“斥之不走”则进一步突出了他的盲目自信和应对失当,预示了悲剧的发生。“貙人立而爪之毙”一句描写了若石的悲惨结局。“人立”形象地描绘了貙的凶猛姿态,“爪之毙”简洁有力地展现了若石被杀的过程,与前文的防范形成鲜明对比。“人曰:若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死也宜。”一句是作者的评论总结。“知其一不知其二”精辟地点明了若石失败的根源在于认识片面,“其死也宜”则客观评价了他的结局是咎由自取,深化了寓言的教育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下一篇:明·宋濂《王冕好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