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ǎo
méi

朝代:明作者:道源浏览量:3
wàn
shù
hán
nán
zhī
yǒu
huā
xiāng
wén
liú
shuǐ
chù
yǐng
luò
rén
jiā

译文

寒冷冬季,万木凋零,失去了它们原有的色彩,然而南方的树枝上却独自绽放着花朵。这些花朵的香气飘散在流水之旁,它们的影子则映照在乡村人家的屋檐下。

逐句剖析

"万树寒无色":寒冷冬季,万木凋零,失去了它们原有的色彩,

# 色:这里指春色。

"南枝独有花":然而南方的树枝上却独自绽放着花朵。

# 南枝:南边的树枝。

"香闻流水处":这些花朵的香气飘散在流水之旁,

"影落野人家":它们的影子则映照在乡村人家的屋檐下。

# 野人家:山野农舍或村野人家。野人:村野之人。,影落:影子映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早梅》是明代诗人道源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属于咏物题材的诗作。诗中描绘了寒冬时节万木凋零、大地失色的景象,唯独南边枝头的梅花独自绽放,其香气飘向流水之畔,疏影映落在山野人家。前两句以“万树寒无色”与“南枝独有花”形成对比,打破冬日沉寂;后两句从嗅觉与视觉角度,勾勒出梅花香溢流水、影落村居的清雅画面。全诗以白描手法,简练勾勒出梅花不畏严寒、独傲枝头的特质,语言朴实自然,在简洁的笔墨中展现出早梅的馥郁香气与坚韧品格,蕴含着对自然风物中生命力量的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寒冬万木失色时南枝独放的梅花,其香飘流水、影落村居,表达了对梅花不畏严寒、傲立枝头品格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对比:“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以“万树寒寂无色彩”与“南枝独放一朵花”形成鲜明对比。前者铺陈寒冬的萧瑟,后者聚焦梅花的孤挺,通过环境的“无”与梅花的“有”,突出早梅在绝境中绽放的坚韧,以反差强化其凌寒独放的品格。白描:全诗以极简笔触勾勒早梅景象,“万树寒无色”直写寒冬花木凋零,“南枝独有花”简绘一枝梅花独开,“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淡写花香、花影的动态。无浓墨重彩的修饰,仅用朴素语言勾勒轮廓,却让早梅的清瘦、孤高跃然纸上,尽显白描“寥寥数笔见精神”的特点。多感官描写:“香闻流水处”是从听觉方面写,梅香跟着流水传开;“影落野人家”是从视觉方面写,花影映在农家的墙院上。用两种不同的感觉来写,就不只是单一地看梅花了,让本来静立的梅花,既有能闻到的香气,又有能看见的疏影,样子也就更具体、更生动了。虚实相生:前两句“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写的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象,是寒冬里梅花开放的真切样子;后两句“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则是想象出来的意境——流水带着花香飘向远处,花影悄悄落在农家院里,这些虽不是亲眼所见,却能让人感受到。实景是基础,虚景又拓展了画面,让早梅的美既真实可触,又带着种空灵的韵味。远近结合:“南枝独有花”是近景特写,聚焦一枝梅花的细节,凸显其“独”;“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是远景,以流水、野人家的广阔背景展现梅花的存在。近景见其形,远景显其韵,远近相济,让梅花那种孤傲高洁展现了出来。反衬:以动衬静,寒冬里,“万树寒无色”是一片静止的萧条,只有梅花“独有花”,在寂静中透着生机;“香闻流水处”,用流水的动态,反衬出梅香的持久不散;“影落野人家”,以花影轻轻晃动的样子,衬托出梅花本身的安静。动和静互相映照,让早梅在安静里显出几分灵动,在寒冬中透着活力,更能看出它傲然独自开放的样子。

3. 分段赏析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诗的开篇,寥寥数语,便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冬景图。寒冬之际,万树褪去色彩,尽显萧索,整个世界仿佛被严寒凝固。然而,就在这一片死寂之中,南枝上的梅花却如一抹亮色,独独冲破寒冷的禁锢,欣然绽放。此二句用词凝练,却蕴含深厚。“万树”与“南枝”相对,“无色”与“有花”互衬,对仗精巧,凸显出一个“独”字。这“独”,不只是梅花独自盛开的孤独,更是其在凛冽寒冬中,坚守自我、不畏严寒的坚韧写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梅花傲岸的品格,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早梅由衷的喜爱。“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后两句,诗人进一步雕琢早梅神韵。潺潺流水,悠悠梅香,二者相融,梅香顺着水流缓缓蔓延,似在空气中编织出一张无形的香网。而梅花绰约的身姿,映落在野人家的墙壁上,为宁静的乡村添上灵动与雅致的一笔。在这里,诗人巧妙借流水与倒影之象,赋予静态的梅花以动态美感。仿佛梅花随着水流轻舞,其影子于壁上跃动,宛如在静静倾诉冬日的故事。这般描写,不仅让诗歌画面鲜活起来,更营造出一种悠然深远的意境之美,引人遐想。

4. 作品点评

这首二十字的《早梅》,以简笔勾勒出早梅的独特风韵。全诗不加修饰却意境清雅,既见诗人对自然物候的敏锐观察,也暗含其对坚韧品格的推崇。虽篇幅短小,却在白描与对比中尽显笔墨功力,将早梅的形神与自身的情志巧妙融合,是咏梅诗作中兼具质朴美感与内在韵味的作品,值得后人静心品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下一篇:明·汪广洋《画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