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叶未下":洞庭湖旁的树叶尚未飘落,
# 叶未:一作“木叶”,树叶。,洞庭:湖名,在湖南之北,长江南岸。
"潇湘秋欲生":而潇湘一带隐隐有了秋天到来的气息。
# 潇湘:潇水和湘水的合称。
"高斋今夜雨":今夜,在这高敞的书斋里,风雨飘摇,
# 高斋:高敞的书斋。
"独卧武昌城":我独自一人躺在武昌城中。
# 独卧:泛指一人独眠。
"重以桑梓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又涌上心头,
# 桑梓:《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古代住宅旁常栽桑梓二木,故后人用以喻家乡。张衡《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
"凄其江汉情":心中满是凄凉的情绪。
# 江汉:汉水流至湖北省汉口入长江,故称江汉,武昌在汉口对岸。,凄其:寒冷的样子。
"不知天外雁":不知道那高翔在天外的大雁,
"何事乐南征":究竟为什么会乐于往南方飞行呢。
# 南征:一作“长征”,长途跋涉。
明代文学家,“江南四才子”之一
徐祯卿(1479~1511),明代文学家。字昌谷,一字昌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八年进士,任大理寺左寺副,因失囚,被贬至国子监博士。徐祯卿与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其早期诗学白居易、刘禹锡,诗风哀婉清丽;后期诗风为之一变,转为雄健。登第后,与李梦阳、何景明等并称“前七子”,参与文学复古运动,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论诗主情致,与清王士祯所倡神韵说有相通之处。著有《迪功集》,另著有诗评著作《谈艺录》《异林》《剪胜野闻》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诗。诗中通过描绘洞庭秋意、雨夜书斋等景象营造出凄清孤寂氛围,将秋日异乡之景与内心羁旅愁思相融合,抒发了对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羁旅漂泊的惆怅。
2. 写作手法
化用:首联化用《楚辞・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以“叶未下”暗指秋意初萌,通过物象的微妙变化,营造出秋意未显而愁绪先至的独特氛围。直接抒情:颈联采用直接抒情手法,以“桑梓”代指故乡,“江汉”点明客居之地,直接抒发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身处异乡的孤寂凄凉,情感真挚强烈。借物抒情:尾联借物抒情,表面质问大雁乐于长途迁徙的缘由,实则以雁衬人,借大雁自由翱翔的形象反衬自身羁旅漂泊的无奈,委婉含蓄地深化了漂泊无依的愁绪。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洞庭”“潇湘”明确客居地域,通过“叶未下”的物象,暗合“秋欲生”的时节特征。此句化用《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象,虽树叶尚未飘落,但秋意已在诗人心中悄然萌生,营造出秋意渐起、愁绪暗生的氛围,奠定全诗感情基调。颔联紧承首联“秋欲生”,将季节变化具象为今夜的风雨。诗人独居武昌城高斋之中,听雨而卧,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勾勒出清冷孤寂的画面。颈联承接颔联“独卧”情境,转入直接抒情。“桑梓”代指家乡,“江汉”点明所处之地,冷雨独卧的孤寂,触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二者结合,使乡愁的抒发自然真切,情感表达深沉有力。尾联描写天外传来的雁声,以疑问句式,表面问雁,实则以雁的长途迁徙反衬自身远离家乡、漂泊江湘的处境。借雁抒怀,将思乡的孤寂与无奈之情含蓄道出,余味悠长,深化诗歌主题。全诗四联环环相扣,从季节物候到雨夜独处,再到乡情抒发,最后以雁寄意,层次分明。在写景与抒情的转换中,自然流畅,浑然一体。
4. 作品点评
《在武昌作》借武昌、洞庭一带秋景,通过对雨夜独卧、雁行长空等景象的描绘,营造出凄清寂寥的氛围,委婉含蓄地抒发诗人思乡怀归之情与倦于漂泊的羁旅愁绪。全诗古澹拙朴,情感真挚,写景与抒情自然交融,展现出高浑的气韵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 朱子蓉云:此诗却学杜。
清朱彝尊《明诗综》
# 非太自不能作,千古绝调也。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一八
# 格高而乏真诣。
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 琢磨熨贴,几于灭迹刮痕者。
近现代钱钟书《谈艺录·补订》
# “李舒章云:八句竟不可断。”,“五言律皆盂襄阳遗法,纯以气格胜人。”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