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ōng

朝代:明作者:高启浏览量:3
zuì
cāng
tái
míng
yuè
西
yuán
shì
yàn
huí
xiǎo
quǎn
huā
kōng
fèi
yǐng
shēn
gōng
jìn
yǒu
shuí
lái
zhōng
shǐ
zǎi
yīn
shī
huò
chū
wéi
guān
guó
chū
zhāo
shì
zhū
suǒ
zǎi
hán
gōng
zhí
zhū
xiǎo
hóu
yuán
shū
gāo
shǒu
zhào
zhāng
hóu
zuì
zhuàng
chū
yǐn
zhī
zhī
shī
gài
yǒu
wéi
ér
zuò
fěng
zhī
shī
suī
miào
jué
jīn
ér
yīn
chù
gāo
zhī
jiǎ
shǒu
wèi
shǒu
zhī
shì
zhī
suǒ
yǒu
lùn
zhě
xiáng
zhī

译文

婢女搀扶着醉酒的人,踩在青青的苔藓上,明月当空,从西园侍宴后缓缓归来。小狗隔着花丛,空自对着影子汪汪吠叫,夜深时分,这宫禁之地又会有谁到来?吴中地区的野史记载说,高季迪因为这首诗惹上了灾祸,我起初认为这是没有根据的说法,等到阅读明朝初年公开的各种文献记录中所记载的,关于李韩公的子侄及各位小侯的案件文书,还有明太祖朱元璋亲笔写下的豫章侯罪状,发现其中原本没有任何隐瞒回避的言辞,这才知道高季迪这首诗大概是有所寓意而创作的。讽喻类的诗歌,虽然精妙到冠绝古今,却因此触怒了明太祖,借魏姓太守的案件对他下手,这也是情理之中可能发生的事。希望评论者能够详细探讨这一点。

逐句剖析

"女奴扶醉踏苍苔":婢女搀扶着醉酒的人,踩在青青的苔藓上,

"明月西园侍宴回":明月当空,从西园侍宴后缓缓归来。

"小犬隔花空吠影":小狗隔着花丛,空自对着影子汪汪吠叫,

"夜深宫禁有谁来":夜深时分,这宫禁之地又会有谁到来?

"吴中野史载季迪因此诗得祸":吴中地区的野史记载说,高季迪因为这首诗惹上了灾祸,

"余初以为无稽":我起初认为这是没有根据的说法,

"及观国初昭示诸录所载李韩公子侄诸小侯爰书及高帝手诏豫章侯罪状":等到阅读明朝初年公开的各种文献记录中所记载的,关于李韩公的子侄及各位小侯的案件文书,还有明太祖朱元璋亲笔写下的豫章侯罪状,

"初无隐避之词":发现其中原本没有任何隐瞒回避的言辞,

"则知季迪此诗盖有为而作":这才知道高季迪这首诗大概是有所寓意而创作的。

"讽谕之诗":讽喻类的诗歌,

"虽妙绝古今":虽然精妙到冠绝古今,

"而因此触高帝之怒":却因此触怒了明太祖,

"假手于魏守之狱":借魏姓太守的案件对他下手,

"亦事理之所有也":这也是情理之中可能发生的事。

"论者详之":希望评论者能够详细探讨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宫女图》是明代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题咏仕女图的精短诗作。此诗虽为题画之作,却绝非对画面的简单描摹,而是以诗心穿透绢素,在虚实交织间铺展想象,于含蓄笔触中寄寓深沉感慨,堪称"诗中有画,画外有思"的佳构。高启的笔调委婉而犀利,他并未直言宫闱秘事,却通过"踏月""苔径""犬吠"等细节的叠加,让读者于无声处听见繁华下的空寂——那被月光反复打磨的花径,暗示着深闺女子日复一日的困守;那被侍儿搀扶的娇弱姿态,折射出被豢养的生命早已失却鲜活;就连小狗的吠叫,也仿佛在替寂静的宫苑发出一声微不可闻的叹息。这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讽刺,比直白的批判更具穿透力,恰似春夜细雨,润物无声却浸透骨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明史》记载,洪武初年,高启与同乡谢徽一同被举荐参与修撰《元史》,后获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职,并受命教授皇室诸王。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于御阙楼召见高启,欲擢升其为户部侍郎,高启以“年少不敢当重任”为由推辞。此前,高启曾作诗暗含讽刺,朱元璋虽心有芥蒂却未立即发作。此时的高启显然未能察知帝王心思,或许正因如此,朱元璋虽对其生厌,却终究隐忍未发,最终“赐白金放归”。关于这段公案的争议,钱谦益在《列朝诗集·高太史启》中援引《吴中野史》的说法,认为高启引发争议的讽刺诗正是《宫女图》。他还结合《明太祖实录》(或《昭示录》)及胡美、李善长的罪状记录作为佐证,推测朱元璋灭陈友谅后收纳其姬妾,却被胡美、李善长的子侄辈窥视染指,宫廷隐秘之事暧昧不清,高启此诗或为此类事件而发。然而,这一说法早有学者质疑。洪武年间的李志光为高启撰写传记时,仅记载:“启谢事归里,适魏观守苏,甚礼遇启。启不得已,为其上客,遂连蹇以死。”李志光作为高启生前好友,若高启真因创作宫词暗讽后宫而遭忌恨,他不可能对此一无所知。清代汪端在《明三十家诗选·高启诗评》中进一步指出:“虞山(钱谦益)认为高启因《宫女图》一诗触怒太祖,借魏观守苏案牵连治罪,并援引《昭示录》及豫章侯胡美的罪状为证……然而查阅《明史·胡美传》,胡美于洪武十七年因罪被处死,至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案发,明太祖亲自下诏列举奸党,称胡美因长女为贵妃,携子婿私入宫禁,事发后被诛杀。考其时间,此时距离高启(号青丘)去世已逾十年,可见因诗致死之说更显荒诞无稽。”清人金檀在《高青丘年谱》中亦质疑:“豫章侯(胡美)案发于洪武十七年,此时距高启去世已近十年;李善长诸子侄的案件,则是因胡惟庸案败露后被重新告发,最终一并揭露,发生于洪武二十三年,距胡美案发又有七八年之久。若高启此诗确为讽刺胡美之事,胡美父子岂有不能预先察觉之理?若已知悉,又怎会不立即追究,反而等到十年后胡案爆发,方才牵连治罪?”此外,朱彝尊则认为此诗实为讽刺元朝末代皇帝顺帝之作,此说亦可作为另一种参考。综合来看,将高启之死归因于《宫女图》一诗讽刺宫廷的说法,在时间线与逻辑上均存在明显矛盾,难以成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七言古诗。围绕宫廷画作中宫女的形象展开,聚焦深宫女子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世界。诗中通过对宫女容貌、神态及孤寂处境的刻画,传递出对宫中女性被幽闭、被遗忘命运的深切同情,亦隐含对宫廷压抑环境与权力体系下个体悲剧的微妙批判,展现了高启诗歌“感事抒怀”的人文关怀特质。

2. 写作手法

想象:“玉颜憔悴对雕栊,旧恨新愁两不同”,诗人并未直接描述宫女的具体遭遇,而是通过“玉颜憔悴”“雕栊”等意象,想象其每日面对宫墙的孤寂;“旧恨新愁”的矛盾表述,则进一步虚构了宫女复杂的内心活动——既有对过去自由的怀念(旧恨),又有对当下无望的无奈(新愁)。这种对心理状态的细腻想象,使读者能代入宫女的视角,感受其被禁锢的生命状态。

3. 分段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仕女画的小诗。诗中前三句聚焦画面细节的精微描摹:画中似是一位身份尊贵的妃嫔,在侍女的搀扶下,沿着宫苑苍苔漫生的花径款步而来——明月清辉倾洒,花影扶疏间,她步履轻缓;身侧的小犬正朝着花丛发出低吠,姿态鲜活如在目前。诗人并未止步于画面的复现,而是由眼前之景延伸出想象:她许是从宫中夜宴陪酒方归,因酒意未消方需侍女搀扶;那小犬的吠叫不过是夜阑人静时的盲目喧闹——此时深宫禁苑,本应无人惊扰。全诗仅四句,既以简练笔触勾勒出画中场景,又以诗性的想象拓展了画面时空,更在看似平淡的白描中寄寓深沉感慨。初读时或觉寻常,细味方知其以“瞬间”为切口,剖开了封建宫廷中被禁锢青春的悲剧内核:诗中女子虽衣饰华贵、身份尊荣,却不过是深锁宫闱的金丝雀,连夜归的脚步都需人扶持,连小犬的吠叫都透出空庭寂寥——所谓“妃嫔”的尊荣,实则是青春被虚掷、自由被剥夺的悲凉注脚。这种对被禁锢女性生存状态的观照,在封建时代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诗人以含蓄蕴藉的笔触,借侧锋之笔暗讽帝王沉溺酒色的荒政之态,于微言大义中暗藏机锋,文辞清俊而不失隽永,深得唐人咏史讽时之韵致。或因这首小诗表意隐晦含蓄,后世遂有"高启因作此诗罹祸殒命"之说,然此说终属后世附会之谈,难稽其实。

4. 作品点评

西方美学家提出文艺创作应捕捉“有包孕的片刻”,即选择最具蕴含性、最耐人寻味、最易激发联想的艺术瞬间。高启此诗恰是对此理论的生动实践:画家已完成对“有包孕瞬间”的视觉定格——月下花径、侍女搀扶、小犬低吠,构成一幅含蓄的画面;而诗人则以诗心再度点化,在这一瞬间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增殖:由“搀扶”想见宴饮至深夜的疲惫,由“小犬吠”衬出深宫的空寂,由“妃嫔”身份推及无数被幽闭的青春。原本静止的画面因诗人的想象而流动,有限的场景因情感的注入而丰盈,真正实现了“点铁成金”的艺术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吴中野史》载季迪因此诗得祸,余初以为无稽,及观国初《昭示》诸录所载李韩公子侄诸小侯爰书及高帝手诏豫章侯罪状,初无隐避之词,盖知季迪此诗盖有为而作,讽谕之诗,虽妙绝古今,而因此触高帝之怒,假手于魏守之狱,亦事理之所有也。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

# 世传侍郎贾祸因题《宫女图》,其诗云……孝陵猜忌,情或有之。然集中又有《题画犬》一诗云“独儿初长尾茸茸,行响金铃细草中。莫向瑶阶吠人影,羊车半夜岀深宫”,则不类明初宫掖事,二诗或是刺庚申君而作,好事者因之传会也。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 “谓诗之有为而作与因诗而死,尤文人不幸,耳食难辞,非特为贤守著文之招忌,令人信而疑,疑而信,旷代而感喟也。”

清金檀《高青丘年谱》

# 启尝赋诗(指《宫女图》),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也。

清张廷玉《明史·高启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

下一篇:明·朱元璋《庐山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