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野荒荒接蓟门":广袤空旷的原野与蓟门相连,
# 平野荒荒:一作野色苍苍。
"淡烟疏树碧氤氲":淡淡的烟雾、稀疏的树木,在碧绿雾气里交融弥漫。
"过桥酒幔依稀见":过桥时,酒旗隐隐约约能看见,
"附郭人家远近分":城郭边人家错落分布,远近清晰可辨。
"翠雨落花行处有":行走之处,常有落花如翠雨飘落,
"绿阴啼鸟坐来闻":静坐之时,能听到绿荫中鸟儿啼鸣。
"玉京尽日多佳气":京都整日都有祥瑞之气,
"缥缈还看映五云":还能看到缥缈的彩云相互映照。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咏怀诗。描绘了明代北京蓟门一带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借“淡烟疏树”“酒幔人家”意象,展现荒野景色、村落人家之态,以“落花啼鸟”增添生机,融合地理风貌与文化特色,传递对都城的赞颂及对盛世的歌咏。
2. 写作手法
用典:“玉京尽日多佳气,缥缈还看映五云”,“玉京”典故源自道家典籍,指天帝居住的仙都,后也用于指代京城,诗中借“玉京”称明代都城北京,以仙都的神圣,赋予北京尊贵、崇高地位,暗喻都城乃权力与天命汇聚之所;“佳气”典故常见于史书中对帝王之都祥瑞氛围的描写,如古时记载帝王兴起时,都城会有“佳气”缭绕,诗里借“佳气”形容北京上空终日弥漫的祥瑞氛围,强化对永乐盛世的颂扬;“五云”典故出自古代天文与祥瑞记载,指五色祥云,为太平、吉祥的象征,诗中写“五云”与“佳气”相映衬,以五色祥云缥缈之态,渲染京都的吉祥气象。诗人借这些典故,把对都城的赞美、对盛世的歌颂,融入古典文化意象,以含蓄典雅的方式呼应颂扬时代精神的主题,让情感与意境因典故的文化底蕴,更具历史感与韵味。
3. 分段赏析
首联“平野荒荒接蓟门,淡烟疏树碧氤氲”,开篇勾勒蓟门整体风貌,“平野荒荒”描绘出荒野暮色的苍茫辽阔,“接蓟门”点明地点,使画面逐渐具象化。“淡烟疏树碧氤氲”进一步渲染,淡烟缭绕、疏树朦胧,在碧绿雾气的氤氲中,营造出幽远、静谧的氛围,为全诗奠定古朴的基调,把蓟门荒野的自然景致鲜活呈现。颔联“过桥酒幔依稀见,附郭人家远近分”,视角转向人文景观。“过桥酒幔依稀见”,写过桥时酒旗隐隐约约,带着市井生活的烟火气;“附郭人家远近分”则描画出城郭附近人家,因距离产生错落分布之感,从荒野自然过渡到人间烟火,丰富了画面层次,展现出蓟门一带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独特景致。颈联“翠雨落花行处有,绿阴啼鸟坐来闻”,聚焦细节与动态。“翠雨落花行处有”,以“翠雨”喻落花纷飞之态,人行之处,落花相伴,添了几分诗意与悠然;“绿阴啼鸟坐来闻”写静坐时,绿荫中鸟儿啼鸣入耳,有声衬静,让画面灵动起来,从视觉、听觉角度,深化蓟门自然景观的生机与韵味。尾联“玉京尽日多佳气,缥缈还看映五云”,融入典故与主旨升华。借“玉京”代指帝都,“佳气”“五云”渲染出京都祥瑞氛围,将眼前蓟门景观,与都城的盛世气象相联系,既呼应颂扬时代的主题,又以缥缈五云之景,给全诗增添典雅的文化底蕴,收束得含蓄而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