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百岁":人生是活不到百岁的,
"百岁复如何":就算活到又如何?
# 复:又。
"古来英雄士":古往今来的英雄壮士,
"各已归山河":现在都化为尘土洒落在江河之中。
# 山河:山曲。指坟墓所在。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基(1311~1375),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字伯温,号犂眉公,浙江青田(今属文成)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不久弃官隐居。明朝时应召,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追谥文成。刘基与高启、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作品前期多表现人民苦难,抒发报国拯民之志;后期多歌颂承平和叹老伤怀。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不事绮靡。词作结集为《写情集》,以抒情言志为主,表达济世拯民的情怀。写景状物、摹山范水之作较少。散文成就在明初与宋濂并称,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风格古朴浑厚。主要作品有诗《感怀三十一首》,寓言杂文集《郁离子》《卖柑者言》等。著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后皆被收入《诚意伯文集》。
1.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首句即点明主题,字里行间满溢哲理。世人常以“百岁”代指人生历程,然生命本就短暂,能真正活到百岁者寥寥,故才有“人生无百岁”的深沉叹惋。生命有限,每个人到了一定年纪,终会走向终结。继而“百岁复如何”以诘问句式推进,更深层地强化了人生感慨的力度,将那份无奈抒发得酣畅淋漓。这一反问,亦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前两句诗凝结着作者对人生极为深刻的感悟,正因这份透彻的体悟,方能以凝练的笔触,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其独特的才情与对待人生的态度。即便有人侥幸活到百岁,又能如何?这一句反问,瞬间让诗歌的意境丰盈起来。说到底,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死亡亦如影随形,此乃诗中前二句所传达的核心意旨。后二句以“古来英雄士”为例,印证生命难驻的自然规律——自古以来的英雄豪杰尚且难免一死,何况寻常百姓?后半篇承续前意,抚今追昔,进一步阐释了一种独特的生命观,向世人昭示:无论古今英雄还是凡夫俗子,最终都将归入尘土,这是生命的必然归宿,无人能逃。由此观之,人活于世,当在有限时光中践行有意义之事,方能创造真正的价值。这后两句写尽人生无奈,尽显大家气象。唯有历经世事沧桑之人,方能将生命本质剖析得如此深刻。苏轼《前赤壁赋》中曾感慨曹操“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英雄气象终成过往,此诗后两句正以形象笔触凝练了赋中哲思。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本人正是辅佐朱元璋成就统一大业的“英雄士”,故其在此抒发的悲慨,绝非文人的无病呻吟,而是饱经世事后的深沉喟叹。全诗借“人生几何,譬如朝露”的古老命题,传递出生命易逝的悲凉感。尽管音韵间流淌着“彭、殇同尽”的怅惘(蒋仲舒语),却仍可窥见英雄失意时隐含的激昂慷慨之气,刚柔并济,意蕴深长。
2. 作品点评
此诗论及生命短暂的永恒命题,既充满赤诚的生命体悟,又蕴含着透辟的哲思。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独到解读融入诗中,使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品格。全诗看似语言平白如话,毫无雕琢痕迹,实则在质朴文字下暗藏深邃哲理,以凝练的笔触构建起强大的思想说服力,于平淡中见真章,在简素里藏深意。
# 悲咽。
清沈德潜、周准《明诗别裁集》
# 青田“人生无百岁……”,青丘“征途崄巇……”,此二诗殆不知有魏、晋,无论宋、齐以下,使其胸中岂复有摹拟仿佛之念滓之哉!李(梦阳)、何(景明)杰作不少,如二诗则无矣,此即优劣之分也。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上一篇:明·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下一篇:明·姚道衍《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