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阳间有散场":活在人间总有分别的时候,
# 阳间:人世。
"死归地府也何妨":去世后魂归地府又有何妨。
# 何妨:指无碍;不妨。,也:自注:一作“又”。,地府:阴间,佛教中人死后灵魂报到之处。
"阳间地府俱相似":人间的险恶和地府刑罚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 俱:都。
"只当漂流在异乡":我只当这一生漂泊在他乡吧。
# 当:当作。
“江南四才子”之一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因牵涉程敏政科场舞弊案而未被录取。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其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融汇南北画风;兼善书法,取法赵孟頫,奇峭俊秀。工诗文,文以六朝为宗;诗初多秾丽,中尚平易,晚则纵放不拘成格。代表作品有画作《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风木图》等。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临终诗》是明代唐寅写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怀诗。这首诗以生死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诗中指出,人生在世如同一场戏,有开场也有散场,无法永恒。诗人进一步将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流转,认为阳间与地府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如同漂泊在异乡一般。全诗传达出诗人对生死轮回的超然态度,言浅而意深,富有哲思。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唐寅对生死的深刻洞察和超然态度。诗中蕴含的禅意和豁达心态,为读者提供了面对生死时的心理慰藉,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哲学境界和人文关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将“生在阳间”与“死归地府”进行对比,指出二者并无本质区别,从而表达对生死的豁达态度。直抒胸臆:“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诗人直接表达对生死的看法,认为生死不过如同漂泊异乡,无需过于在意,体现了诗人对生死的豁达与超脱。虚实结合:诗中“阳间地府俱相似。”是虚写,通过对生死世界的相似性描写,引出“只当漂流在异乡。”的实感,虚实相生,深化了对生死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诗人以人生如戏的比喻,指出人生在世总有分别的时刻,而死后归于地府也无需恐惧。这一联表达了对生死的坦然接受,认为生死是自然的流转。后两句:“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诗人进一步指出,阳间与地府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如同漂泊在异乡一般。这一联揭示了诗人对生死的平等看待,将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