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赠我日本刀":有客人赠给我一把日本刀,
"鱼须作靶青丝绠":刀柄用鱼须装饰,缠着青色丝绳。
"重重碧海浮渡来":它从重重碧海上漂浮渡海而来,
"身上龙文杂藻荇":刀身上龙纹与藻荇纹交错。
"怅然提刀起四顾":我惆怅地提刀起身环顾四方,
"白日高高天冏冏":白日高悬,天空明亮。
"毛发凛冽生鸡皮":寒毛竖起,皮肤生出鸡皮疙瘩,
"坐失炎蒸日方永":却因寒意忘却了夏日的炎热漫长。
"闻道倭夷初铸成":听说这把刀由倭人初铸成时,
"几岁埋藏掷深井":曾在深井中埋藏多年。
"日淘月炼火气尽":经年累月冲刷锤炼,火气褪尽,
"一片凝冰斗清冷":刀身如一片寒冰般清冷。
"持此月中斫桂树":若持此刀在月宫砍伐桂树,
"顾兔应知避光景":月兔也该畏惧刀光躲避。
"倭夷涂刀用人血":倭人用鲜血淬炼刀身,
"至今斑点谁能整":至今刀上血斑无人能清除。
"精灵长与刀相随":刀中寄宿着不散的魂魄,
"清宵恍见夷鬼影":深夜恍惚能看见倭鬼的影子。
"迩来鞑靼颇骄黠":近来鞑靼人狡黠猖狂,
"昨夜三关又闻警":昨夜边关又传来警报。
"谁能将此向龙沙":谁能持此刀奔赴塞外,
"奔腾一斩单于颈":冲锋斩下单于的头颅。
"古为神物用有时":自古神兵需待时机施展,
"且向囊中试韬颖":暂且收刀入鞘,敛藏锋芒。
明代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一
唐顺之(1507~1560),明代散文家。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谥襄文,南直常州府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靖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唐顺之为“嘉靖八才子”之一,与王慎中并称“王唐”。他论文初主张学习唐、宋文“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后又提出诗文写作应“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其文风简雅清深,间用口语,不受形式束缚。他的文笔别具一格,立意新颖。著有《唐荆川先生文集》《广右战功录》,编有《武编》《荆川稗编》等。
1. 分段赏析
“有客赠我日本刀,鱼须作靶青丝绠”这两句交代了诗的缘起。朋友赠给诗人一把日本刀,刀柄用鱼须装饰,缠着青色丝绳。“鱼须”“青丝绠”这些细节描写,既体现了刀的精致,又暗示了它的异域特色。“重重碧海浮渡来,身上龙文杂藻荇”这两句写刀的来历和外观。刀从遥远的碧海之外渡来,刀身上刻着龙纹和水草纹。“重重碧海”强调距离之远,“龙文杂藻荇”则描绘出刀身花纹的繁复,给人一种神秘感。“怅然提刀起四顾,白日高高天囧囧”诗人提刀四望,心情复杂。“怅然”二字点出他的情绪,而“白日高高天囧囧”则用明亮的天空反衬他内心的沉重,形成一种反差。“毛发凛冽生鸡皮,坐失炎蒸日方永”这两句写刀的寒气逼人。刀身冰冷,让人寒毛直竖,甚至忘记了夏日的炎热。“凛冽”“鸡皮”生动刻画了刀的冷冽,而“坐失炎蒸”则用夸张手法突出刀的寒气。“闻道倭夷初铸成,几岁埋藏掷深井”诗人听说这把刀铸成后,曾在深井中埋藏多年。“埋藏掷深井”暗示刀的锻造过程神秘而漫长,增添了它的传奇色彩。“日淘月炼火气尽,一片凝冰斗清冷”这两句写刀的淬炼过程。经过长年累月的冲刷和锤炼,刀的火气褪尽,变得如寒冰般清冷。“凝冰斗清冷”用比喻突出了刀的冷冽特质。“持此月中斫桂树,顾兔应知避光景”诗人想象用这把刀在月宫砍伐桂树,连月兔也会躲避刀光。这里用神话典故夸张地表现刀的锋利和寒光逼人,充满浪漫想象。“倭夷涂刀用人血,至今斑点谁能整”这两句写刀的传说。据说倭人用鲜血淬刀,刀上至今残留血斑。“人血”“斑点”给人一种森然之感,暗示刀的凶戾之气。“精灵长与刀相随,清宵恍见夷鬼影”诗人觉得刀中寄宿着魂魄,深夜恍惚能看到倭鬼的影子。“精灵”“夷鬼影”进一步渲染刀的神秘和诡异,带有志怪色彩。“迩来鞑靼颇骄黠,昨夜三关又闻警”笔锋一转,由刀联想到现实战事。鞑靼人猖狂狡诈,边关又传来警报。“骄黠”“闻警”写出了边境的紧张局势,为下文铺垫。“谁能将此向龙沙,奔腾一斩单于颈”诗人渴望有人持此刀奔赴塞外,斩杀敌酋。“奔腾一斩”气势豪迈,展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古来神物用有时,且向囊中试韬颖”最后两句回归现实。诗人认为神兵需待时机,暂且将刀收鞘。“韬颖”二字既指收刀,也暗含敛藏锋芒、等待时机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