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ng

朝代:明作者:李流芳浏览量:3
míng
yuè
huáng
hán
shā
zhàn
chǎng
bēn
liú
guō
xiǎng
píng
dào
tiān
huāng
kuài
shū
nán
yān
tái
zhèng
cháng
nán
ér
jiǔ
wéi
biàn
shì
xiāng

译文

月光下黄河横躺,月光下战场似的黄沙漫漫。轰隆隆的奔流翻腾不息,荒野伸向无尽的远方。书信难寄遥远的会稽,去燕台的路啊还很漫长。我这样长年的四处漂泊,竟再也不觉得是客居他乡。

逐句剖析

"明月黄河夜":月光下黄河横躺,

"寒沙似战场":月光下战场似的黄沙漫漫。

# 寒沙:寒冷的沙滩。

"奔流聒地响":轰隆隆的奔流翻腾不息,

#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平野到天荒":荒野伸向无尽的远方。

# 天荒:极言空间无尽或历时久远。,平野:平坦的旷野。

"吴会书难达":书信难寄遥远的会稽,

# 吴会:吴地的会稽,即作者故乡。

"燕台路正长":去燕台的路啊还很漫长。

# 长:漫长。,燕台:指燕京,今北京。明朝的京城。

"男儿久为客":我这样长年的四处漂泊,

# 久:一作少。

"不辨是他乡":竟再也不觉得是客居他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黄河夜泊》是明代李流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借夜泊黄河所见之景,抒发了久客异乡的惆怅、仕途艰难的感慨,以及对国事时局的忧虑和报国之情。写作手法上,运用了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手法。首联勾勒出明月下黄河边寒沙似战场的清冷、肃杀画面;颔联从听觉和视觉描绘黄河奔腾声响与平野的辽阔;颈联通过写书信难寄、赴京路长,表达思乡与仕途坎坷之感;尾联“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以直白的语言道出长期漂泊,已对他乡产生复杂情感。全诗语言质朴简练,情感真挚深沉,将个人的漂泊之感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相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黄河夜泊》由明代李流芳所作。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李流芳离开客游经年的南京,怀着“长路有时到”的自信,北上京师应试。当时明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的境地,朝政腐败,阉党专权,地方势力反叛和农民起义迭起。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夜泊黄河,目睹黄河夜景,有感而发,写下此诗,以抒发自己的羁旅愁思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羁旅之情的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夜泊黄河时,明月下黄河边寒沙似战场,黄河奔流、平野辽阔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对国事时局的忧虑,抒发了久客异乡、仕途艰难的惆怅与感伤,以及对家乡亲朋的思念。借黄河夜泊所见景象,写出了诗人漂泊之感与家国之思。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的景象,营造出清冷、肃杀的氛围,借此抒发对国事时局的忧虑;以“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描绘黄河奔腾与平野辽阔,烘托出内心的波澜与漂泊的孤寂。动静结合:“奔流聒地响”写黄河奔腾的动态与声响,是动景;“平野到天荒”描绘平野的静态辽阔,动静结合,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双关:“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体现了双关。“书难达”表面指书信难以寄达故乡吴会,实际暗示与家乡联系的阻隔,饱含离乡之愁;“路正长”表面说前往燕台(代指京城,是作者渴望施展抱负、报国建功之地)的路途漫长,实则暗指自己在仕途、报国之路上困难重重,前途渺茫。联想:“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运用了联想。诗人伫立在黄河边,看到明月照耀下的寒沙,由眼前的沙滩景象联想到古代战场,借“似战场”三字,将自然景象与战争场景相联系,表达出对国事时局的忧虑,这一联想为诗歌增添了深沉的内涵。白描:“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运用了白描手法。诗人用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雕琢地勾勒出黄河月夜的景象:明月高悬,黄河在夜色中流淌,寒沙铺展,水流奔腾作响,平野延伸至远方。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便将黄河边的夜景生动地呈现出来。直抒胸臆:“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直接抒发情感。“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以“书难达”直言书信难寄的羁旅愁绪,“路正长”袒露前路漫漫的迷茫与漂泊之苦;“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更以直白之语,道尽长期漂泊后,对“他乡”与故乡界限的模糊,将思乡情、羁旅苦,通过简洁有力的文字直接倾诉,摒弃含蓄,让内心的孤寂、怅惘毫无保留地呈现,强化了诗歌的情感冲击。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写意之笔,勾勒出幽美而壮阔的黄河月夜图景。“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首句紧扣诗题,点明时间与地点,语言质朴自然,却意境深远。诗人在月下伫立,凝望黄河东逝,隐没于夜色;两岸沙滩在月光下,显得空阔而凄凉。“似战场”三字,突如其来,蕴含着诗人对国事时局的深深忧虑,也隐隐透露其报国之志。颔联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渲染黄河水流的磅礴气势。“奔流聒地响”,“奔流”既代指黄河,避免用词重复,又突出水势的湍急。其壮观景象,加上震地声响,令人震撼。“平野到天荒”承接“寒沙”,描绘出大河两岸原野辽阔苍凉之态,在星月辉映下,更显浩渺无垠。这一联看似单纯写景,实则融入深沉情思。黄河奔腾如金戈铁马,引发诗人心潮澎湃;广袤原野似历史画卷,触动其对王朝兴衰的思索,动静结合,物我交融,充满神韵。颈联是诗人面对黄河发出的感慨。眼前黄河的喧嚣与寒沙平野,刺激着他的感官,引发对时局和人生的思考,从而发出“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的喟叹。“燕台路”代表其报国之路,“书难达”凸显离乡之远,“路正长”暗示前途渺茫,既抒发对家乡亲朋的思念,也饱含忧国伤时之情。此联直抒胸臆,虽全是写情,但透过诗句,能感受到南国的遥远与北野的苍茫,以及诗人的顾盼长叹,寓景于情,丰富了情感内涵,增强了诗歌形象性。尾联写诗人对长期漂泊的伤感。诗人漂泊已久,却仍要继续。痛苦的呻吟“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语调沉重,满是夙愿难偿的怨愤与无奈。全诗在哀叹中收尾,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黄河夜泊》开篇从写景切入,借助视觉与听觉,将黄河夜景生动呈现。动静相互映衬,不仅烘托出诗人心境的凄清,更触动其对自身处境的联想。此诗中“书难达”“路正长”一语双关,惆怅深沉,既展现怀乡难归的无奈,也暗示仕途艰难。诗人还运用欲擒故纵之法,以久客异乡的麻木心态,反衬乡情的浓烈。整首诗采用白描手法,以质朴简练的语言、率直浅近的方式,抒发游子复杂情感,引人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是作者会试途中所作,虽写游子旅夜的感受,却不作悲声,颇为难得。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吕晴飞《中国历代名诗今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杨慎《三岔驿》

下一篇:明·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