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驿":三岔驿站,
# 三岔驿:在今陕西凤县南,为当时川陕要道。
"十字路":十字路口,
"北去南来几朝暮":北去南来多少个日日夜夜。
"朝见扬扬拥盖来":早晨可见高官得意扬扬来往道路,
# 朝见扬扬拥盖来:盖:车盖。此句指高官得意扬扬来往道路。
"暮看寂寂回车去":晚上看着灰心丧气地赶着车回去。
# 寂寂:失意的样子。
"今古销沉名利中":古往今来的人们都消失在名利中,
# 销沉:消逝,消失。
"短亭流水长亭树":不变的只有短亭前的流水和长亭边的树。
# 短亭:秦汉时于大路上五里置短亭,十里置长亭,供行人休息。
“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学者。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正德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因“大礼议”事件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卒于戍所,追谥文献。杨慎学识广博,与解缙、徐渭有“明朝三大才子”之称。工诗文,善词曲。他的诗歌多取法六朝,风格秀美秾丽,推崇含蓄蕴藉,于明代独立门户。王世贞称杨慎为“词家功臣”,认为升庵词“好用六朝丽事,似近而远”。其散曲富有才情,俊逸华丽。代表作品有《江陵别内》《春兴》《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著有《升庵集》,另有杂著《升庵外集》,又有词曲《升庵长短句》《陶情乐府》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此诗描绘了三岔驿十字路南北往来行人从早到晚的不同状态,展现了人们忙碌奔波的景象。通过今昔对比,体现了古往今来人们在名利场中追名逐利的众生相。同时借“短亭流水长亭树”营造出一种悠远宁静却又带有一丝寂寥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世人沉迷名利的感慨与思考。
2. 写作手法
对比:“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将早晨得官者的得意与傍晚失官者的失意进行对比,突出官场倾轧厉害、宦海浮沉迅速。借古讽今:通过“今古销沉名利中”暗讽历代追逐名利者的虚妄,隐含对明代官场的批判。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三句“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描绘了三岔驿重要的地理位置及其作为历史见证者的特殊身份。三岔驿位于十字路口,南来北往、东去西行之人皆须由此经过。正因其四通八达,成为云贵地区的交通枢纽,它犹如一位清醒的旁观者,多年以来一直见证着从这里经过的游宦商旅、农夫樵子、野叟渔翁。“几朝暮”意指经历了无数朝朝暮暮。“几”作为不定数词,因其不确定性,更凸显了时间的久远与历史的深远。因此,三岔驿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所目睹的人世沧桑亦难以计数。第四、五句“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紧承前文,描述三岔驿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在官场浮沉中所见的情景。“朝见扬扬拥盖来”,早晨看到那些得官者得意扬扬,不可一世,随从簇拥,乘车入朝。“盖”本指车的帷盖,此处以乘具代人,指代那些驷马高车、前呼后拥、骄横跋扈的官场新贵。“暮看寂寂回车去”则描写傍晚时分,这些人丢官缴印,失魂落魄,清冷孤寂,垂头丧气,如丧家之犬般仓皇归家。“扬扬”形容志得意满、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姿态;“寂寂”则描绘气沮志丧、萎靡不振、低三下四的狼狈模样。这两个反义的重叠词,生动刻画了官场中得意与失意时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对比鲜明,寓意深刻。朝得暮失,揭示了官场倾轧的残酷、宦海浮沉的迅速以及仕途风波的险恶。这两句是全诗的核心,一方面,诗人对那些趋炎附势、利欲熏心、追名逐利之徒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指出他们虽一时得势,炙手可热,但终将难逃失败的命运。另一方面,诗人也隐约表达了对为官之难的慨叹,尤其是为清正廉明之官更是难上加难。诗人忠心耿耿,却遭贬谪远戍,永无归期,这两句未尝不是对自己不平遭遇的牢骚与愤懑。最后两句“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以达观的眼光看待世态,以出世的语气论及人生,说理深刻,议论有力。无论是现在、过去,还是将来,所有追名逐利之人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所吞没,唯有眼前短亭前的流水和长亭边的树木能与天地共存。长亭、短亭为互文,即长亭的流水、长亭的树,短亭的流水、短亭的树。这两句既包含了对追名逐利者的鞭挞与讽刺,也表达了顺其自然、无欲无求的豁达态度。
4. 作品点评
《三岔驿》从整首诗来看,开篇以两个三字句起笔,平淡自然,不露锋芒,随后逐句递进,愈发精警,至最后一句,余音袅袅,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引人深思。
# 从整首诗看,入笔两个三字句,平平而起,水露锋芒,接下去一句比一句精警,读到最后一句,更感余音缭绕,江上峰青,令人叫味.引人深思。这些地方都可见出诗人的艺术功力。
现代湖南文理学院原副教授赖汉屏《元明清诗鉴赏辞典·第1版·辽、金、元、明》
上一篇:明·谢迁《习静》
下一篇:明·李流芳《黄河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