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无枝向北风":岳王墓旁的大树没有一根枝条是向着北方,
# 无枝向北风:没有一根枝条是向北的。传说岳坟旁的树木枝条一律向南。《一统志》云:“今其墓上木枝皆南向,识者谓其忠义所感云。”
"千年遗恨泣英雄":留下千年遗恨使英雄心伤。
# 千年:一作“十年”。
"班师诏已来三殿":退兵的诏书已从朝廷发出,
# 三殿:唐朝麟德殿有三面,故称“三殿”,此处借指南宋朝廷。,班师诏: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大败南侵的金兵,进军朱仙镇,距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45里,金兀术准备北还。宋高宗和秦桧阴谋投降,一日之间连下12道金牌,严令岳飞迅速退兵。事见《宋史·岳飞传》。班师,还师,退兵。诏,皇帝的诏书。
"射虏书犹说两宫":岳飞在要求抗金杀敌的奏章中还说要迎回徽宗与钦宗。
# 两宫:指宋徽宗、宋钦宗,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被金人俘虏北去。此指要迎回徽宗、钦宗事。,射虏书:指岳飞请求抗金杀敌继续进军的奏章。
"每忆上方谁请剑":我常常想到还有谁再请求抗金的上方剑,
# 上方谁请剑:谁请求赐给上方剑此指请求抗金杀敌的命令。上方剑,又叫尚方剑,为皇帝所用宝剑。,每:常常。
"空嗟高庙自藏弓":只有徒然地慨叹宋高宗自藏良弓杀害忠良。
# 自藏弓:指杀害功臣良将。韩信被汉高祖逮捕时,曾慨叹:“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见《史记·淮阴侯列传》。,高庙:此指宋高宗。,嗟:感叹。,空:白白地,徒然。
"栖霞岭上今回首":如今在栖霞岭上回头北望,
# 栖霞岭:在杭州西湖葛岭之西。岳坟所在地。
"不见诸陵白露中":在白露为霜的秋天已看不见北宋皇帝的陵墓。
# 白露:指露水。,诸陵:指在今杭州郊外的南宋皇帝陵墓,包括高宗永思、孝宗永阜、光宗永崇、宁宗永茂、理宗永穆、度宗永绍六陵。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这首诗歌颂了民族英雄岳飞一心报国、赤诚忠勇的伟大精神,对岳飞因遭陷害而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悲壮结局深感痛惜与惋惜。同时,诗歌也对宋高宗的屈辱投降行径以及残害忠良的丑恶行为,进行了有力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运用对比手法,“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将朝廷的班师诏与岳飞一心收复失地的意愿进行对比,突出岳飞的忠诚和朝廷决策的不当。用典:“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两句,巧用朱云请剑和韩信藏弓典故。朱云曾请求汉成帝赐上方宝剑斩佞臣;韩信遭汉高祖疑忌被擒时,感慨“高鸟尽,良弓藏”。作者以“谁请剑”叹无人敢请旨除奸,用“自藏弓”谴责宋高宗自毁长城、杀害岳飞,借典抒愤,对岳飞冤死深表痛惜,对统治者昏庸予以批判。象征:“大树无枝向北风”象征着岳飞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大树的枝干本应自然地向四面八方伸展,但这棵树却无枝向北,北风在古代常象征着来自北方的侵略者(如金朝),大树不向北风低头,就如同岳飞坚决抵抗北方侵略者,绝不屈服于外敌的威逼利诱,始终坚守自己的爱国立场和民族气节。渲染:“千年遗恨泣英雄”诗人运用渲染手法,通过“千年”强调时间之久、遗恨之深,“泣”字赋予英雄悲怆的情感色彩,将人们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与惋惜之情推向高潮,层层铺陈,有力地渲染出浓厚的悲剧气氛,生动传神地传递出历史沧桑感与深沉的追思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紧扣主题,着笔于岳飞那跨越千年的遗恨。开篇便直切要旨,还借助传说,深情歌颂了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崇高精神。岳飞一心渴望收复中原,成就千秋伟业,然而奸臣秦桧从中作梗,致使大业功败垂成,这便成了岳飞终生的憾事。“大树”之景,恰似岳飞那坚如磐石、忠贞不渝的气概与品质的象征。而“泣英雄”者,正是出于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无限崇敬与深深惋惜,此句将悲剧氛围渲染得入木三分,生动传神。颔联聚焦于岳飞的无限忠诚,巧妙运用对比手法,深刻揭示了历史悲剧的根源。彼时,“三殿”所代表的朝廷下达命令,勒令在朱仙镇大捷后士气正盛的岳飞退兵;而另一方面,即便在退兵之后,岳飞仍心系抗金大业,毅然上书朝廷,力陈抗金主张。这一联堪称对南宋初年政治形势的精准概括,通过鲜明对比,朝廷的昏庸无能、卖国行径暴露无遗,而岳飞那赤诚的忠心、无畏的胆魄也跃然纸上。颈联着重叙写岳飞的被害遭遇。诗人在此处巧妙运用朱云和韩信的典故,对岳飞的悲惨命运展开评说。“每忆”二字,饱含着诗人对岳飞遭遇的无限遗恨,以及对朝廷昏庸愚顽的满腔愤慨;而“空嗟”一词,则强烈流露出诗人对宋高宗的严厉鞭挞与深深忿恨。诗人借典故之笔,有力谴责了宋高宗残害忠良的恶行。尾联尽情抒发作者的万千感慨。诗人既为南宋朝廷终究自食恶果、走向灭亡而喟然长叹,又为岳飞蒙冤屈死而悲愤难平。此联写得含蓄委婉、曲折动人,既蕴含着对朝代更迭、世事变幻的深沉感慨,又饱含着对岳飞的深切怀念。同时,也隐隐指向宋统治者因残害岳飞这一忠良,最终落得国破家亡的悲惨结局。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雄浑之笔,有力地歌颂与赞美了民族英雄岳飞,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对陷害岳飞的朝廷的满腔愤懑。诗中深刻彰显了这样一个主旨:能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于心、传颂不衰的,并非那些位高权重之人,而是怀揣一片赤诚丹心、为国奉献的爱国志士。尾联为全诗画上了句号,在凄迷清冷的意境中,增添了一抹凄清、感伤的色彩,余韵悠长,令人回味。
# 凤洲作英气勃发,读此和平温厚之篇,又爽然失矣。通体责备高宗,居然史笔。诸本作“千年遗恨”。应以“十年”为典。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
# 在这首短短的七律中,容纳了相当丰富的内容既有史事的评说,也有诗人的感慨,但更多的,却是作者对民族英雄岳飞的崇敬之情。
不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审姜汉椿《元明清诗鉴赏》
# 自来咏岳飞之作,皆痛责秦桧陷害忠良,专权卖国,高启此篇却直斥真正的罪魁祸首是高宗赵构……诗中大量驱使典故,使之置于整个社会历史观照之下,故能妥贴恰切;再融入深沉的悲慨苍凉之情,凭“今回首”提起,以零零白露覆盖着荒废的宋室诸陵作结,功过是非的对照至为鲜明,感叹意味也更为厚重深挚。
不详原语言文学所研究员、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乔力《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诗歌卷(五)——辽、金、元、明》
上一篇:明·邓羽《畅情》
下一篇:明·陈子龙《画堂春·雨中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