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竹并奇石":翠竹与奇石相伴,
"苍松留古柯":一株高大的老松树上剩下几根树枝。
# 古柯:老枝。
"明窗坐相对":在明亮的窗前静坐,
"试问兴如何":试问此刻心中意趣如何。
# 兴:情趣,趣味。
“江南四才子”之一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因牵涉程敏政科场舞弊案而未被录取。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其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融汇南北画风;兼善书法,取法赵孟頫,奇峭俊秀。工诗文,文以六朝为宗;诗初多秾丽,中尚平易,晚则纵放不拘成格。代表作品有画作《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风木图》等。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聚焦于枯木竹石图的画面内容,描绘了翠竹与奇石并立、苍松保留古枝的自然景物,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古朴雅致的画面意境,表达出诗人沉浸于画中、与自然对话的闲适心境,以及对自然之趣的欣赏与共鸣。
2. 写作手法
通感:“翠竹并奇石”一句侧重视觉描写,“并”字隐含竹石并置的空间层次;“苍松留古柯”中“留”字将静态松枝拟人化,有了“留存”的动态,带有时间流逝的触感。资料提及的“寒声集”“静色深”更突出通感:“寒声集”融合听觉(寒声)与视觉(聚集),把竹石的清冷转化为可感知的声音;“静色深”则交织视觉(静色)与心理沉郁感,让“静”不仅是画面静止,更成浸润人心的幽寂意境。这种通感手法,使静态的枯木竹石图景具备了多维度的感官张力。对比:“苍松留古柯”与“翠竹”形成时间对比:“古柯”指古松粗老的枝干,带着岁月的沧桑;“翠竹”则以鲜嫩青翠的姿态,充满生机。二者一古一今、一老一少,分别代表自然生命的不同阶段——古柯见证时光,翠竹象征当下生长。这种对比不刻意对立,而是通过时间的延续,体现自然万物“新旧相续”的规律。这也让后文“明窗坐相对”的文人观照更有历史感——诗人不是孤立看景,而是在古今交织的自然里,与岁月对话。设问:诗末“试问兴如何”以设问收尾,表面是自问面对此景的兴致如何,实则通过疑问引发对“兴”的体悟。结合诗人寄情自然的隐逸志趣,竹石的静穆、松柯的古拙、明窗的澄明共同构成超脱世俗的精神空间。这一疑问实则是对自身隐逸生活的肯定——无需刻意言说“兴”之高低,与自然相对便足以慰藉心灵。这种手法类似魏晋咏怀诗以问寄情的传统,既呼应画作意境,又让情感更含蓄深远。
3. 分段赏析
开篇以“翠竹并奇石”起笔,将竹子与石头两种自然景物并列描绘。二者组合呈现出雅致的趣味,其中竹子常被视为君子正直气节的象征,石头则代表坚韧不屈的品格,共同构成了画面的主体,也为后文“古柯”的时间上的延续做了铺垫。第二句“苍松留古柯”中,“古柯”指苍劲的松枝。与前句的“翠竹”形成时间上的对照:竹子是新生植物,松树则是历经岁月的存在。这种时间上的对比,既丰富了画面的层次,也可理解为文人精神的延续——既有竹的清新生机,又有松的历史沉淀。第三句“明窗坐相对”中,“明窗”营造出雅致的文人活动空间,表现出创作场景的私密特点与精神内涵。诗人借助窗户的框景效果,将户外的竹石景观引入室内,形成类似“画中画”的布局,体现出明代文人“以画代游”的审美倾向。结尾“试问兴如何”以设问形式突破了传统题画诗的常见写法,引导读者进入画面情境。表面是询问赏景时的心境,实际关联着对人生经历的思考,与诗中“冰霜岁聿暮”(指岁月如冰霜般流逝)所暗示的时间流逝相呼应,反映了唐寅在科举失意后将情感寄托于自然的复杂心境。
上一篇:明·祝允明《侠少》
下一篇:明·吴承恩《一轮明月满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