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始不欲与佛者游":我本来不想和佛教徒交往,
"尝读东坡所作《勤上人诗序》":后来读到苏轼写的《勤上人诗序》,
# 东坡:指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见其称勤之贤曰":看到他称赞勤上人说:"
"使勤得列于士大夫之间":如果勤上人能跻身士大夫行列,
"必不负欧阳公":一定不会辜负欧阳修。”
# 欧阳公:指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
"余于是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我因此为士大夫风气败坏已久而感到悲哀,
"而喜佛者之有可与游者":又为佛教界还有值得交往的人而感到欣喜。
"去年春":去年春天,
"余客居城西":我客居在城西,
"读书之暇":读书之余,
"因往云岩诸峰间":到云岩山各峰游览,
# 云岩:指苏州虎丘山,山上有云岩寺。
"求所谓可与游者":想寻找一个可以交往的人,
"而得虚白上人焉":于是结识了虚白上人。
"虚白形癯而神清":虚白上人体态清瘦但神情清明,
"居众中不妄言笑":在众人中从不随便说话谈笑。
"余始识于剑池之上":我最初在剑池边认识他,
# 剑池:在虎丘山上。
"固心已贤之矣":心里已经认为他是个贤者了。
"入其室":走进他的房间,
"无一物":里面空无一物,
"弊箦折铛":破旧的草席、折断的锅,
# 折铛:断了腿的锅。,弊箦:破旧的竹席。
"尘埃萧然":灰尘满地。
"寒不暖":冬天不觉得暖和,
"衣一衲":只穿一件僧衣,
# 衲:僧衣。
"饥不饱":肚子不觉得饱,
"粥一盂":只喝一碗粥,
"而逍遥徜徉":却能逍遥自在地生活,
"若有余乐者":好像还有余乐的样子。
"间出所为诗":偶尔拿出他写的诗来看,
"则又纡徐怡愉":文辞舒缓愉悦,
"无急迫穷苦之态":没有急迫困苦的样子,
"正与其人类":正和他的为人相称。
"方春二三月时":正当二三月的春天,
"云岩之游者盛":云岩山游客很多,
"巨官要人":大官显贵们,
"车马相属":车马接连不断。
# 相属:相连接。
"主者撞钟集众":寺院主持敲钟召集众人,
"送迎唯谨":迎来送往十分恭敬,
"虚白方闭户寂坐如不闻":虚白却关着门静静地坐着,好像没听见一样;
"及余至":等我到了,
"则曳败履起从":他就拖着破鞋子起来跟着我,
"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之下":在深林绝壁之间指点幽静美景,
"日入而后已":直到太阳落山才停止。
"余益贤虚白":我更加敬重虚白了,
"为之太息而有感焉":为此叹息并有所感触。
# 太息:叹息。
"近世之士大夫":近代的士大夫们,
"趋于途者骈然":走在路上就成群结队,
# 骈然:两两相对的样子。
"议于庐者欢然":在屋子里就高谈阔论,
"莫不恶约而愿盈":没有不喜欢奢侈而厌恶简朴的,
# 约:穷困。
"迭夸而交诋":互相吹捧又互相诋毁,
# 交诋:相互诋毁。,迭夸:轮流夸耀。
"使虚白袭冠带以齿其列":如果让虚白穿上官服和他们站在一起,
"有肯为之者乎":有谁愿意这样做呢?
"或以虚白佛者也":有人说虚白是佛教徒,
"佛之道贵静而无私":佛教崇尚清静无欲,
"其能是亦宜耳":他能做到这样也是应该的!
"余曰":我说:
"今之佛者无呶呶焉肆荒唐之言者乎":现在的佛教徒中没有那些喋喋不休、胡说八道的人吗?
# 呶呶:唠唠叨叨的样子。
"无逐逐焉从造请之役者乎":没有那些追名逐利、到处巴结的人吗?
# 逐逐:必须得到的样子。
"无高屋广厦以居美女丰食以养者乎":没有住在高楼大厦里、养着美女、吃着美食的人吗?
"然则虚白之贤不惟过吾徒":既然这样,那么虚白的贤能不仅超过我们这些士大夫,
"又能过其徒矣":还能超过那些佛教徒呢。
"余是以乐与之游而不知厌也":所以我喜欢和他交往,而且不知疲倦。
"今年秋":今年秋天,
"虚白将东游":虚白准备到东方游历,
"来请一言以为赠":来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言。
"余以虚白非有求于世者":我认为虚白不是向世人有所求的人,
"岂欲余张之哉":难道是想让我宣扬他吗?
"故书所感者如此":所以写下我的感受,
"一以风乎人":一是用来劝诫世人,
# 风:同“讽”,讽劝。
"一以省于己":二是用来反省自己,
"使无或有愧于虚白者而已":让自己不至于对虚白感到惭愧罢了。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序文,也是一篇人物品鉴类文章。介绍了作者高启起初对佛门中人印象不佳,后因读苏轼文章而改变看法,在城西云岩山结识了虚白上人,通过描述虚白上人清贫却自在的生活状态、超脱世俗的言行举止以及不慕名利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虚白上人高洁品行的赞赏与钦佩。
2. 分段赏析
开篇作者即言“余始不欲与佛者游”,可见其对佛教徒的态度,随后读苏轼所作《勤上人诗序》,文中称“使勤得列于士大夫之间,必不负欧阳公”,由此“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之有可与游者”,体现出作者对当时士大夫风气败坏的悲叹以及对佛教界有贤者的欣喜;接着写作者去年春客居城西时结识虚白上人,“虚白形癯而神清”,“居众中不妄言笑”,“入其室,无一物,弊箦折铛,尘埃萧然。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而逍遥徜徉,若有余乐者”,细致描绘出其外貌清瘦、神情清朗,居所简陋、生活清贫却自得其乐的形象;当“巨官要人,车马相属。主者撞钟集众,送迎唯谨”时,虚白却“闭户寂坐如不闻”,而“余至,则曳败履起从,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之下,日入而后已”,通过与人对比突出其不慕名利、淡泊世俗;又以“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骈然,议于庐者欢然,莫不恶约而愿盈,迭夸而交诋”,对比虚白上人,进一步彰显其贤能,“或以虚白佛者也”,即便同为佛者,也有诸多不如虚白之处,如“有呶呶焉肆荒唐之言者”“有逐逐焉从造请之役者”“有高屋广厦以居美女丰食以养者”,充分衬托出虚白的高洁品质;最后写“今年秋,虚白将东游”,虚白并非有求于世,作者认为“书所感者如此,一以风乎人,一以省于己,使无或有愧于虚白者而已”,既是对世人的劝诫,也是对自身的反省,期望自己不辜负虚白的高尚品格,此序借赠言之机针砭时弊,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