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竿苍翠拟龙形":几竿翠绿的竹子好似龙的形状,
# 苍翠:青绿。南朝齐谢朓《冬日晚郡事隙》诗:“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
"峭拔须教此地生":如此峭拔的身姿就该在这山间生长。
# 峭拔:挺拔。
"无限野花开不得":无数野花都难以开放,
"半山寒色与春争":半山的寒色与春意相互抗争。
# 寒色:给人以寒冷感觉的颜色。明申时行《应制题扇》诗:“羣芳烂熳吞春辉,双燕差池雪羽飞。玳瑁梁间寒色莹,水晶帘外曙光微。”
唐代诗人
裴说,桂州(今广西桂林)人。唐哀帝天祐三年(906)丙寅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五人。考官:吏部侍郎薛廷珪。裴说生于乱世,早年窘迫于乱离,奔走于道路。自幼勤奋攻读。曾任补阙、礼部员外郎,天祐四年(907),天下大乱,裴见升迁无望,即携眷南下,唐朝灭亡,全家于湖南石首一地约住半年,又因战火波及,再向家乡逃难,不久,于旅途中死去。裴说为诗讲究苦吟炼意,追求新奇,又工书法,以行草知名。
1. 分段赏析
“数竿苍翠拟龙形”,诗人开篇便抓住竹子的外在特征进行描绘。“数竿苍翠”,点明竹子的数量和颜色,翠绿的竹竿在春日山林中显得格外醒目。“拟龙形”,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竹子的形态比作龙,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竹子挺拔、刚劲且富有神韵的姿态,赋予竹子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让人仿佛能看到那几竿竹子如同蛟龙般在山间屹立,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充满气势与美感的基调。“峭拔须教此地生”,此句进一步强调竹子的特点。“峭拔”一词,突出了竹子的险峻挺拔,它身姿高耸,直插云霄,有一种不可撼动的气势。“须教此地生”,则表明这样峭拔的竹子就应该生长在这险峻的山间。这不仅是对竹子生长环境的一种描述,更暗示了竹子坚韧不拔、适应恶劣环境的品质,仿佛只有这样的地方才能配得上竹子的峭拔之姿,深化了竹子的形象内涵。“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这两句从侧面进行烘托。“无限野花开不得”,描绘出由于竹子带来的半山寒色,使得无数野花难以绽放。这里通过野花的生长受限,反衬出竹子所营造出的独特环境氛围。“半山寒色与春争”,将竹子带来的寒色与春天的温暖生机形成鲜明对比,“争”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寒色以主动性,生动地展现出竹子在春日山林中独特的存在感和影响力。它打破了春天一贯的温暖和煦,以自身的寒色与春天的生机相互抗衡,既突出了竹子的傲然之态,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自然之美和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