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西北边":人们说西北边地,
"有兽名为逊":有一种野兽叫做逊。
"性不喜兽斗":它本性不喜欢参与野兽之间的争斗,
"逡巡解其困":会迟疑徘徊着去解救陷入困境的野兽。
"猎者知如此":猎人知道了逊的这个习性,
"设斗日驯近":就在安排野兽争斗的时候,逐渐靠近并驯服它。
"相愁来解纷":逊见野兽相斗生愁便来调解纷争,
"阴遭此人刃":却暗中遭到这个猎人的刀砍。
"食肉寝其皮":猎人吃它的肉,还睡它的皮,
"似貉花文嫩":它的皮毛像貉子一样有漂亮的花纹,质地柔软。
"西州贵将吏":西州的那些权贵将领和官吏,
"茵褥厚常寸":他们所用的褥子常常厚达一寸。
"狒狒笑何悯":狒狒嘲笑它,又有多少怜悯之意,
"猩猩啼莫恨":猩猩为它啼哭,也难以消解怨恨。
"此兽仁有礼":这种兽有仁爱之心且有礼仪之举,
"错莫身为殉":却错误地因为自己的善良而献出了生命。
"世有麒麟皮":世上有麒麟的皮,
"为鞔复何问":被用来制作皮革制品又有什么可去追问的呢。
明代戏曲作家、诗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作家、诗人。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曾拒绝首辅张居正延揽,万历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后因弹劾申时行、不附权贵而被议免官,未再出仕。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曾跟从罗汝芳读书,受李贽思想影响,并和僧人达观相友善。在思想上,他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在戏曲创作上,他主张“言情”,反对拘泥于格律。其作品颂扬人性真情,对封建礼教和当时黑暗政治有所暴露和抨击。明清两代有些戏曲作家模拟其文辞风格,被称为“玉茗堂派”或“临川派”。有传奇作品《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五种,诗文作品《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等,今人辑有《汤显祖全集》。
1. 分段赏析
“人言西北边,有兽名为逊。性不喜兽斗,逡巡解其困”:开篇点明逊这种野兽的产地和名称,接着描述了它的习性,即不喜欢参与野兽争斗,还会主动去解救陷入困境的野兽,展现了逊善良、有爱心的形象。“猎者知如此,设斗日驯近。相愁来解纷,阴遭此人刃”:猎人利用逊喜欢解救争斗的习性,在安排野兽争斗时逐渐靠近并驯服它,而逊却在怀着忧愁解纷时遭到猎人的暗算,突出了逊的善良被猎人恶意利用的悲惨遭遇。“食肉寝其皮,似貉花文嫩”:具体描述了猎人残忍地吃逊的肉、睡它的皮的行为,同时描绘了逊皮毛的特点,进一步强调了逊所遭受的伤害。“西州贵将吏,茵褥厚常寸。狒狒笑何悯,猩猩啼莫恨”:诗中将逊的遭遇与西州权贵将领和官吏的奢华生活进行对比,以狒狒、猩猩被人类对待的情况类比逊的遭遇,引发读者对社会不公的思考。“此兽仁有礼,错莫身为殉。世有麒麟皮,为鞔复何问”:再次强调逊的善良和因善良而献身的错误,以麒麟皮被利用作类比,深化了对善良被伤害这一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善良之人的同情。
上一篇:明·王祎《兰州》
下一篇:明·夏完淳《烛影摇红·辜负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