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云陇草都行尽":洮河的云彩、陇地的青草都已走过尽头,
"路到兰州是极边":道路到了兰州就算是到了边境。
"谁信西行从此始":谁能相信向西的行程从这里才刚刚开始,
"一重天外一重天":仿佛进入了一重又一重天外之天。
元末明初文学家
王祎(1322~1373?),元末明初文学家。一作“王袆”,字子充,号华川,义乌(今属浙江)人。幼从祖父王炎泽学,后师从柳贯、黄溍,历任中书省掾史、江西儒学提举司校理等职。参修《元史》,书成,升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教皇太子经学。建文初年,追赠翰林学士,谥文节。正统中,改谥忠文。王祎以文章名于世,其文醇朴宏肆,浑然天成。他的诗内容充实,体式规范,时作小诗,亦有风致。晚年诗风趋于老练,感古伤今,道破盛衰之理。著有《王忠文公集》《大事记续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纪行题材。诗人以自己的行旅经历为线索,描绘了从洮河、陇地到兰州的路程。诗中先叙述行程,展现旅途的漫长与艰辛;接着点明兰州的边境地位,凸显其地理意义;最后通过“一重天外一重天”的奇特想象,表达了对西行之路的敬畏与对未知的期待,同时也暗示了前路的艰难与遥远,体现了诗人豁达又略带忐忑的心境。
2.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洮云陇草都行尽,路到兰州是极边”,传递出作者经历漫长行程后的感慨。洮河上方的云雾仿佛无尽延伸,陇山的草木也似乎到了边际,而兰州在这路途的终点,成为了一个极边之地,宛如边疆的鲜明标志。这一极边之地的景象,让人自然联想到它的荒凉与辽阔。后两句“谁信西行从此始,一重天外一重天”,则展现出作者对西行的笃定信念。仿佛在宣告,从抵达兰州这一刻起,他即将开启一段前所未有的征程。这不仅是超越了常人认知的世界,更是踏入了一片未知且充满神秘的地带。“一重天外一重天”的表述,层层推进,给人以无尽之感,隐隐暗示着西行之路蕴藏着无限可能,充满着未知的神秘。
3. 作品点评
全诗凭借凝练的语句,抒发了作者对西行之路的憧憬与热望,还有对那片神秘未知的探寻热忱。而且,诗中所呈现的边塞意象与神秘气息,营造出了一种别样的氛围,令人体会到了一种余韵悠长的意境。
下一篇:明·汤显祖《胡克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