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出罗兮柘出绫":桑树产出罗,柘树产出绫,
"绫罗妆束出娉婷":绫罗制成的服饰,衬托出娉婷的身姿。
"娉婷红粉歌金缕":娉婷的红粉佳人唱着金缕曲,
"歌与桃花柳絮听":她的歌声与桃花、柳絮一同被聆听。
“江南四才子”之一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因牵涉程敏政科场舞弊案而未被录取。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其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融汇南北画风;兼善书法,取法赵孟頫,奇峭俊秀。工诗文,文以六朝为宗;诗初多秾丽,中尚平易,晚则纵放不拘成格。代表作品有画作《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风木图》等。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1.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歌与桃花柳絮听”通过“柳”,“桃花”借自然物的反应表现了桃花的娇艳与柳絮的飘逸,表达了诗人的赞美之情。对比:“桑出罗兮柘出绫”,桑与柘,本是两种不同的树木,在此被并列提及,形成自然事物层面的对比。而它们所产出的罗与绫,更是将对比推向深入。罗和绫皆是古代珍贵且精美的丝织品,但材质来源不同,桑树相关产出为罗,柘树相关产出为绫。这种对比,一方面凸显了不同树木在丝织产业中各自独特的价值与贡献,展现出自然万物与人类生活、手工技艺紧密相连的关系。顶真:“绫罗妆束出娉婷,娉婷红粉歌金缕”以“娉婷”描绘出女子身着绫罗后所展现出的婀娜姿态,下句紧承上句,以“娉婷”起笔,自然过渡到这位娉婷的红粉佳人唱起金缕之歌的场景。使诗句在音韵上形成回环往复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在内容上,让女子的形象塑造与行为展现紧密相连、一气呵成,既强化了女子美丽动人且才情兼具的形象,又营造出一种连贯流畅、灵动鲜活的情境,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对女子的欣赏与赞美之情。
2. 分段赏析
“桑出罗兮柘出绫,绫罗妆束出娉婷。”开篇以“桑”“柘”两种树木起笔,点明丝绸的原料来源,“罗”与“绫”分别由桑树、柘树产出(或指以二者为原料的织物)。后半句“绫罗妆束出娉婷”紧扣主题,写用这些丝绸制成的华美衣裳,让身着它的女子显得格外娉婷(姿态美好)。两句从自然产物到人工技艺,再落到人的美感,层层递进。“娉婷红粉歌金缕,歌与桃花柳絮听。”后两句聚焦女子本身:“红粉”写她妆容精致,“歌金缕”指她唱着轻快的《金缕曲》(或泛指优美歌曲)。结句“歌与桃花柳絮听”将人的歌声与自然景物(桃花、柳絮)并置,仿佛歌声是春日的一部分,与飘落的花瓣、飞扬的柳絮共同构成和谐的画面。既写女子才艺,又融春景于其中,传递出轻松愉悦的氛围。